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01805
大小:57.1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禅宗的心灵之道范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禅宗的心灵之道范文 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以慧能的《坛经》[1]为代表的禅宗智慧禅宗作为佛教不仅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而且甚至将自己的源头直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那里“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为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乃嘱摩诃迦叶”[2]禅宗正是以心传心惟论明心见性因此称为佛心宗或者心宗但禅宗有别于一般的印度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相比禅宗去掉了其神秘性和思辩性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智慧不仅如此禅宗也不同于一般中国的佛教唯识宗
2、主要深入细致地论述了人的意识如何产生和迷误同时人又如何转识成智天台宗倡导圆顿止观去体悟事物的即空即假即中亦即圆融三谛华严宗则显示了觉悟者已经证悟的如来藏清净体与它们不同禅宗突显的是个体的心灵在瞬间中直接了悟自身的本性可以说禅宗是中国智慧对于印度佛教最具创造性解释后的独特产物也正是如此它弥补了中国精神结构中的缺失丰富了心灵的维度在禅宗产生之后中国思想的主干就是儒道禅三家于是不再是儒道互补而是儒道禅互补 一、禅作为智慧 佛教在汉代就已经引入了中国先是小乘佛教后是大乘佛教但为什么中国思想主要接受的不是前者而是后
3、者这一直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一般认为汉地本身就具有大乘气象所谓大乘也就是说人具有菩萨情怀能自觉觉人愿意普渡众生这的确在中国的儒道思想中已经得到了表达如儒家的仁爱天下道家的泛爱众物等等但汉地对于大乘的接受还源于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即对于一种不同于儒道的新的智慧的兴趣这也就是说人们除了对于自然(道家)和社会(儒家)的把握之外还渴求对于心灵自身的深入探求 当然大乘佛教在汉地的传播经历了一个过程首先是空宗的介绍然后才是有宗的弘扬不管是空宗还是有宗中国人的佛教实践主要是采取了两种途径其一是读经它是对于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理
4、解和阐释其中不乏对于佛教基本教义的各种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其二是禅定一般认为没有禅定便没有觉悟可言因此禅定不仅是获得智慧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开启智慧的唯一途径 但慧能的禅宗既不倡导片面的读经也不主张单一的禅定因此禅宗之禅不是禅定之禅而是智慧之禅在这样的意义上禅宗是佛教史和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创新但创新并不意味着绝对地抛弃过去不如说它是对于过去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对于过去的简单的重复而是过去的转化和新生对于慧能而言那个过去的传统既包括了印度佛教的空宗和有宗也包括了中国的儒道思想 禅宗首先直接继承了涅磐有宗
5、的佛性思想有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仅对于那些善人而且对于那些恶人佛性都是永远长存的佛性是人的不生不灭的内在本性因此任何人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 禅宗其次也采用了般若空宗的中观思想也就是不二或者无二不二法门是大乘佛教的一般的思维方法“佛法是不二之法”[3]这一法门否定了人们非此即彼的思想方式它既不是一般语言所断定的某一方面也不是这一方面的对立面当然也不是这两者的综合而产生的第三者毋宁说它是在这种语言的描述之外的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它强调事物的实相既非有也非无如非有非非有同时事物的实相既是有也是无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
6、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法门不仅克服了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且也引导人们在修行上走向中道消解了世间和出世间的绝对差异和距离 作为中国化的佛教禅宗还运用了儒家的基本思想儒家是关于人的现实世界的学说它制定了各种道德伦理规范这些也是可以通达禅宗的“心平何劳持诫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4]在这样的一种规范中人一方面约束自己心行另一方面遵守人际关系既定秩序 比起儒家而言禅宗更具道家的色彩人们甚至认为禅宗就是道家化的佛教这当然有多种原因道家否定世俗世界归隐山水采用玄学化的思想和言说这都
7、可以在禅宗身上找到或显或隐的影子 不管禅宗在何种程度上受到印度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但它都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的智慧其创造性的关键点在于:它对于佛教的基本理论——戒定慧三学重新进行了革命性的解释 戒学作为三学之一指的是佛教徒的规范、戒律它一般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大类因此戒律首先是否定性的也就是说人不应当做什么它其次也是肯定性的也就是说人应当做什么戒律事实上确定了一个佛教徒存在的边界这包括了身体、心灵和言说等方面它具体化为善恶的区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然佛教的众多戒律还可分为小乘和大乘戒律等类型 慧能接受了
8、佛教关于戒律特别是大乘菩萨戒律的基本思想但以作为自性的佛性重新进行了解释并称之为无相戒无相戒之所以无相是因为它以佛性为戒体作为佛性自身它是实相无相慧能的无相戒因此就不同于一般的小乘和大乘的戒律中的具体的戒相而是以佛性为核心对于戒律等佛教的基本思想的阐释 无相戒分为四个方面:归依自三身佛、四弘誓愿、无相忏悔和三性三归依戒慧能认为佛经所说的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