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试卷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综合模拟试卷七(时间:40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A.缺少经济管理职能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C.突显政治、军事功能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2.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三国志·魏书·苏则传》),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
2、视。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B.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C.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D.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3.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4.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弱“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这说明王夫之( )A.彻底否定理学的“理欲”观B.意在提倡“尊
3、公轻私”思想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5.《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写道:“当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甲午)战争爆发时,大多数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有优势。”此观点主要是依据( )A.清政府得到了西方国家大力支持B.清政府已经完成了军事近代化C.西方国家反对日本发动对华战争D.洋务运动造成的中国强大假象6.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的册封令上写道:“光复华夏,肇始武昌……所有辛亥首义立功人员,勋业伟大……照《约法》第廿七条特颁荣施,以昭勋烈。黎元洪着册封武义亲王”。结果,黎元洪坚辞不受,并请辞一切官职,愿回原籍休养。黎元洪此举的主要原因是(
4、)A.忌惮袁世凯阴险狡诈多变B.不敢独居武昌首义之功C.深知民主共和乃大势所趋D.担心《约法》不具法律效力7.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揭露日军暴行。抗战期间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该机构的设置( )A.宣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决心B.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C.改善了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D.奠定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基础8.“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
5、8.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这一规定( )A.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B.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C.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D.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9.在雅典,较强的演讲能力是从政的必要条件。很多时候是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演讲者说的是什么主题,也不论辩护者为谁辩护,只要其端庄优雅,言辞华丽,都能打动在座的听众而大获其益。据此可知,演讲对当时的雅典而言( )A.刺激民主政治发展B.成为少数人的工具C.扩充人文主义内涵D.促进学术研究
6、进步10.德意志历史上举办过数次宗教改革的百年纪念,受不同的历史处境影响,每次纪念活动的关注焦点与历史解释都有所变化。某年纪念活动关注信仰自由与政治自由的联合,反对奴役、不宽容与迷信,具有民族主义色彩。这一年应是( )A.1617年B.1717年C.1817年D.1917年11.1970年5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由原来的四一六级体制改为“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反映了( )A.苏联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C.“新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D.对斯大林体制的
7、局部调整12.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音乐的主旋律是( )A.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B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C.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D.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清初攻取台湾后,康熙帝本人对台湾并不十分重视,收复台湾意在消弭海氛,保护闽浙沿海,而不在于对海疆的积极拓展。他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只是因为“从未向化,肆行骚扰滨海居民”,故“兴师围剿”,并将台湾视为“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因此,
8、清廷中有人主张“迁其人,弃其地”,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