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检测 中图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检测中图版必修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3题。1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2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C.土壤次生盐渍化D.地面沉降3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
2、严重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的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该地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并不是同步增减,在春季尤为明显;枯水期输沙量较小。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在夏季径流量大时输沙量很大,说明该流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第3题,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会导致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增加洪涝灾害的威胁。答案:1.A 2.B 3.C读下图,完成第4~5题。4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A.拦沙蓄水B.发电灌溉C.防洪抗旱D.调节气候5在区
3、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甲——平整土地,建立基本农田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解析:由经纬度及等高线可知,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图中堤坝位于沟谷,应为拦沙坝,起拦沙蓄水的作用。丁地为沟谷地区,故应打坝淤地,拦截径流和泥沙。答案:4.A 5.D下表为我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地区(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划分)分布,根据表格完成第6~7题。分布地区①东北华东②③④所占比例(%)1.22.03.69.915.567.86与地区③相比,地区④水
4、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丰富B.河流落差大C.河流众多D.河流流量大7长江流域中游容易发生洪水,与之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①气候 ②多支流 ③围湖造田 ④破坏植被 ⑤多曲流A.①②③④B.②④⑤C.①②⑤D.②③④⑤解析:第6题,表中地区④水能资源丰富,应为西南地区,地区③水能也较丰富,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位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较中南地区大。第7题,长江中游多发洪水,自然因素是气候湿润,降水多,多支流,河道弯曲;人为因素是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答案:6.B 7.C下图示意世界著名的两条大河水系组成和流域状况,其中甲河位于南美洲,
5、乙河位于非洲。读图,完成第8~9题。8结合水系形状分析乙河流域主要位于( )A.盆地地区B.平原地区C.温带草原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9下列关于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河的流量比甲河丰富B.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小C.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D.乙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甲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乙河从四周向中间汇集,应位于盆地地区。由经纬度确认,该河为刚果河,位于刚果盆地中。第9题,甲河为亚马孙河,位于广阔的平原地区,流域面积比刚果河大。两河均位于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富,流域面积更大的亚马孙河水量
6、更丰富。两河均没有明显的汛期。刚果河在盆地边缘,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亚马孙河水流平稳,利于航运。答案:8.A 9.D读“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表”,完成第10~12题。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全国人均耕地面积(hm2)0.310.210.100.020.070.050.10单位面积谷物产量(kg/hm2)49165872587070446207617588510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均谷物产量最高的是( ) A.上海B.黑龙江C.吉林D.浙江11表中六个行政区中,农业科技投入最多的是( )A.上海B.黑
7、龙江C.江苏D.浙江12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差 ②机械化水平低 ③农业科技投入较低 ④复种指数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第10题,分析表中数字含义可知: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谷物产量,比较可知,人均谷物产量最高的是黑龙江。第11题,表中上海市单位面积谷物产量最高,农业科技投入最多。第12题,东北地区机械化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答案:10.B 11.A 12.D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第13~14题。13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
8、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