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贸专业的就业形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国贸专业的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系另U: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年级:09级国贸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1年12月20日国贸专业的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一、调查背景:近年來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得“两难”现彖,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以及外贸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作为在校学生的外贸应该培养一些必备的能力,比如:学习能流利、理财能力、应对能力、沟通能力,对市场动态的敏感性,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精神以及专业知识等等。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如今对人才耍求有了全面提升,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
2、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之歌证书、就业资格证书,要熟悉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我们小组通过进行一次有关《国际经济贸易毕业生就业情况》问题调查,在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指出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然后分析了人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针对人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人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卜•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二、调査数据分析具调查统计本次调查男性占38%,女性占62%。问题1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索:本次
3、调选择地域的占14%,薪酬与福利占30%,单位性质占23%,个人发展空间占33%问题2希望毕业后的刀薪:本次调查在1000——1500元的占42%,在15003000元的占46%,3000以上的占12%。问题3觉得现在的就业形势:本次调查觉得形势严峻就业难的占62%,觉得形势正常的占8%,觉得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占24%,不了解的占6%。问题4对于基本的就业程序是否了解:本次调查对就业程序了解是的占54%,否的占42%,—般的占4%。问题5觉得所学国贸专业是否有前途:本次调查对白己所学的国贸专业觉得很有前途的占22%,觉得较有前途的占28%,觉得无所谓的占24%,觉得
4、较无前途的占10%,觉得很无前途的占16%。问题6所学国贸专业的技能掌握如何:本次调查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很好的占16%,强的占24%,—般的占24%,较弱的占10%,很弱的占26%。问题7是否先找一个解决就业的T作:本次调查能否能够解决就业的丁作,是的占60%,否的占28%,不知道的占22%。问题8是否想过自主创业:本次调查想自主创业的是占62%,否的占38%问题9是否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者西部发展:本次调查你是否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发展,认为是的占23%,否的占77%。三.调査结论1、多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较低;2、人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比较模糊,自我认识不够,
5、绝人多数人没有明确目标;3、大学生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了解甚少,另外,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足,学生了解就业相关信息的渠道较少;4、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更注重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认为,根据上述特点,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应该及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四、调查结论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人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给人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彖。首先学校应安排对大学生就业方面进行指导。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和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
6、主要需耍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Mil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二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耍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KU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五、应对措施e)、国贸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的口主性,积极培养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普遍遭遇寒霜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岀现暂时的就业不畅也是正常
7、的,关键是及时调整心态,特别是要把握我国入世带来的外贸发展的历史大好机遇,努力学习外贸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择业时更耍摆正心态,做到理性而务实,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就业观,即使暂时找不到工作,也不应灰心,应进一步加强学习,增加自身实力,并积累求职经验,提高自我推销的能力,最终取得求职成功。(二)、用人单位应树立止确的人才观,根据门身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需求计划,完善用人机制。要解决“两难”现象问题,用人单位的人才管理机制必须进行较大改革。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并不是必然与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