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文献综述】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文献综述】

ID:457526

大小:4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08-04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文献综述】_第1页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文献综述】_第2页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文献综述】_第3页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文献综述】_第4页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献综述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19世纪初期的手工业时代出现了一些基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原因所形成的产业集聚区,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加速推进,新时期的产业集聚方式和动力机制与传统意义上的集聚有了很大改变。产业集聚所具有的强大竞争优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早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国外研究现状1.1产业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里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迈克尔·波特(

2、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经济学家SwannandPrevezer(1996)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为一群在同一地理位置内经营并从事同一产业的企业群。而在研究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时,Baptista和Swann(1998)又将其定义为:“位于一个较小的地理区域内的相关企业组成的强大的集体,有时围绕在该国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周围。”Rolelandt和Pimden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

3、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群。英国贸易和产业发展部(UK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2003)对集群的定义为:“由相互竞争、合作和相互依存的企业和机构的集中,这些单个的企业和机构由市场和非市场联系的系统相联系在一起。”1.2关于产业集群机理的研究6最早对集群进行研究的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在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中,马歇尔用一章的篇幅研

4、究了特定产业部门在一定地区集聚的“本地化”现象,他提出“localtradesecrets”(本地贸易秘密)和“localizedskills”(本地化技能)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韦伯(1909)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聚集因素。随后,罗照、佛罗伦斯对聚集经济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克鲁格曼(1997)通过其新贸易理论,发展了其集聚经济观点,理论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他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区位,有两种生产活动(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

5、区的形成。另外,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收益递增、自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等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证明了低的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Adersen(1994)分析了传统的熊彼特主义分析创新关联度的不足,主张用演化经济学来分析创新关联度,并在演化经济学的框架内,构筑了交互创新的两产业模型和三产业模型,探讨了创新关联和国际专业化问题。HenryG.Overman、StephenRedding和AnthonyJ.Venables(2001)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贸易流的方式、要素价格和生产的区位问题,提出了基于地

6、理的贸易流和要素价格影响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的机理。1.3关于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PhilippeMartin和GianmarcoOttavinoa(2001)综合了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自我强化的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佩鲁(1949)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是由各种“经济空间”构成的。他认为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行业以及地区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赫尔希曼(1958)在此基础上,提出增长极产生回流效应和即扩散效应,并强调尽管这两种效应会同时起作

7、用,但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进而提出了“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以及“核心与边缘区理论”。CatherineBeaudry和PeterSwan(2001)对产业集群的强度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绩效进行了研究。他们对英国几十个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不同的产业存在着产业集群正效应和负效应。D.Norman和AnthonyJ.Venables(2001)基于规模收益递增探讨了世界经济范围内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数量,认为在均衡发展的条件下,产业集群数量太多而规模太小。Iura6Paija(2001)分析了芬兰ICT产业集群后,认为ICT产业集群是芬兰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