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721543
大小:70.4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6
《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计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本着培养学生良好语言发展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原则制定本计划 二、我校英语教学的情况分析 1、英语开设情况我校在3——6年级共4个班开设了常规英语教学36年级每年级每周各五课时 2、师资情况分析我校共有二名英语教师负责3——6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除三年级由一个英语老师任教外其他年级皆为跨年级教学 3、学校英语教学环境分析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我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为我校的英语教学工作提供了最大的支持和高度的关注与指导因此我校英语
2、教学有着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三、本学期主要工作及措施 1、拓宽发展渠道促进学科建设 (1)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接触英语我校在最大限度保证各年级课时数的同时充分利用辅导等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争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作用; (2)加强我校英语学习交流的平台建设通过学习、交流、探讨形成研讨氛围提高教师学习实践反思能力 2、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师观念 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开展《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讨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作业改革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学习和研讨活动以提高自身理论
3、素养 3、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1)规范备课备课与教案设计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做到细致、到位、实效实施集体备课本校要结合上级要求和本校的实际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遵循“独立思考集体研讨、个性修改”的原则每周进行一次将每节课的流程、教学重难点、教师讲授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和练习的使用作为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加强集体备课之后的听课交流和评课活动做到每周至少听课一节组织一次评课研讨活动教案设计要恰当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充分体现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自制教具设计课件等课后提倡写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在每节课后有简单的教后记每个模块有反思 (2)改进课堂教学
4、 积极推进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进的研讨借鉴英语的评价理念创建适合我校英语教学的高效评价机制 (3)创新作业模式提高作业质量 精心选编作业题量适当针对学生的学情分层布置指导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作业批改、反馈应及时可适当结合面批做到表扬鼓励和严格要求相给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作业评定可采用等级、语言评价等多种形式;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应采用口头与书面、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应加强实践性作业布置的探索与实践;三、四年级课外作业以磁带跟读、听说模仿、录音作业为主五、六年级在听说朗读的基础上加强读写练习本学年的作业数量要求为:三四年级每两
5、周一次书面作业一次实践性作业;五六年级每两周一次书面作业一次实践性作业;另外三四年级需设立仿写本五六年级需设立英语札记本 4、奠定学生学习基础发展学生能力 (1)渗透语音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一般发音规律提高认读、拼读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训练学生静心听认真听示范发音先听模仿再说实践使其充分感知英语的语音和语调特点 (2)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师注重十分标准的范读和领读的基础上提倡学生自由读有感情朗读本学期开始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背诵的要求将其列入学校英语风采展示中 (3)五六年级注重阅读和写作策略的教学大力提倡学生大声朗读英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6、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进行有效的习作练习并通过仿写、缩写、短文填空等形式进行多样化的操练培养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 (4)重视学生书写质量 教师要规范板书注意大小写笔顺、笔画和标点符号的示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通过抄写、默写、听写合并句子、说后写、语篇的仿写等方式锻炼学生写的技能巩固和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对学生的仿写练习要及时批阅及时给与学生正确的点拨与指导 5、加重知识应用渠道拓展课外学习资源 (1)学校要建立教室墙壁及黑板报等设施为学生创设英语氛围;英语教师要精选经典美文指导学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视听、课外阅读拓展学习
7、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2)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动学生制作图片、卡片搜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等资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方便了师生在进行课堂实践活动时作为资源使用同时学生也会因自己创造的劳动果实被充分利用而欣喜与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 (3)定期举行英语展示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搭建舞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要定期举行英语墙报、英语小报展示班级、年级、学校要定期举行英语展示活动真正让学生展示英语才能、互相交流学习、尝试成功 (4)学校及老师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帮助家长了解英语学习的目的
8、、要求、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