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否可教》PPT课件

《道德是否可教》PPT课件

ID:45711328

大小:564.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11-16

《道德是否可教》PPT课件_第1页
《道德是否可教》PPT课件_第2页
《道德是否可教》PPT课件_第3页
《道德是否可教》PPT课件_第4页
《道德是否可教》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德是否可教》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道德是否可教?道德是否可教引子思考:什么是不可教的?……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问道王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悠远,绵长陶弘景:山中何所有,领上白云多。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审美)道德是否可教(言归正传,三方面考虑)1、区分概念:道德、法律、伦理(澄清,感性)2、发生学角度来分析:道德的可教性3、从道德的构成来看:道德的不可教性一、概念区分(定义,相比特性)道德、法律、伦理法律:是一种强制性规范,它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并不关心主体是否甘心情愿地遵循这些规范的要求,只要违法,不管违法者服不服从,就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

2、。伦理:与法律相比,虽缺乏一种“最后的制裁力量”,但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同样是外在于人的,在极端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无视这种舆论力量的存在而自行其是。道德:又与伦理不同,伦理更多的应从社会性的角度加以把握,但道德则是落实到个人精神领域的。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更关注个人,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是人自身的创造物。我们长期以来把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因而把道德混同于政治伦理,成为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外在统治力量。这种传统的道德观无视个体生命的存在,遏制了个人的道德主体性。马克思说,“利益是人们交往的根本动因”,“正确

3、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因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表现为一种“为我关系”。但在交往中双方的为我性,只能表现为“互利”。互利是人们互相交往的真正动因。利己,只是一个客观事实,本身没有道德和不道德之分,关键是看达到利己的手段如何。如果是损人利己,无疑是不道德的;但如果是互利中的合理利己,就谈不上不道德。过去,我们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作为道德的核心,显然,这既不符合人的道德行为的真正动因,也不利于社会交往中的公正,甚至对某一方来说还是不道德的,这不利于道德生活的正常化(粗浅,感性把握)二、道德的产生:道德的可教性1、从人类发生史

4、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作为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人的主体性。道德是人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自己创造的。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是人自身的创造物。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所以,就如孟子认为人内心存有“善端”一样,作为人,对于道德应该有发自内心的自觉性的需

5、求,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对道德的诉求,在对道德的追求中,个体人会发挥自身的积极求教的主动性,这无疑就为道德的可教性奠定了基石。三、从道德的构成来分析:道德的不可教性我们通常认为,道德由知、情、意、行构成,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和意在从“知”转化为“行”的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杜威曾作过两类这样的区分,一类是“关于道德的知识”,一类是由道德知识形成的道德观念。前者仅仅是一种公共的伦理,外在于个体的生命;后者因为情感的加入,而融入生命,道德的知识才真正地对人的品德发生作用,转化为道德信念。朱小蔓教授也认为,“动情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她指出道德学习不同于知识学习,知识学习是主—客关

6、系,而道德学习则是主—主关系,它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基于对主体间关系的体验。因此,或许一个人可以背诵“道德知识”,也可以假装“道德行为”(这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但道德情感是掩饰不了的。因为只有情感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因此,道德知识要由“外”转向“内”,必须融入道德情感,才会成为人的道德生命的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道德知识”或许还可教,“道德情感”?综上,个体生命对道德的主动求教的内在诉求——为道德的可教性奠定了基础。道德的自身构成,(尤其是道德情感)又为道德的不可教性埋下了内在的伏笔。回应:什么是不可教的?我们可隐约感到,不可

7、教的是那些为每个人内心所独有的东西,如内在情感(道德情感),人生经历,崇高精神,审美体验等等,这些东西是有赖于个体的体会、理解、感悟,是不可教也是教不会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只有一个释迦牟尼、只有一个老子、只有一个孔子,而没有教出更多的释迦牟尼,老子或孔子。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教育者:在学校里不许讲空话,不许搞空洞的思想教育!要珍惜每一句话!当儿童不能理解某些词语时,就不要让这些词语从他们嘴里说出来!请不要把那些高尚的、神圣的语言变成一钱不值的破烂。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发人深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