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由“美德是否可教”引发的思考.doc

浅析由“美德是否可教”引发的思考.doc

ID:14775802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30

浅析由“美德是否可教”引发的思考.doc_第1页
浅析由“美德是否可教”引发的思考.doc_第2页
浅析由“美德是否可教”引发的思考.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由“美德是否可教”引发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由“美德是否可教”引发的思考  美德是否可教,从苏格拉底开始在西方是一个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美德作为知识是可以教授的。当然,这里的教授不仅是单一的教学,而是多种教授方式的综合运用。美德,严格来说,不是从书本里“长”出来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行为。虽然在现实教育中开展美德教育必然存在着困境,但美德教育的开展是必须与必要的。因为美德教育可以给我们道德上的终极希望。人作为人是需要有美德生存的,人也是可以被教化为有美德的人的,这就是美德知识教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的基础。  一、美德的内涵及特殊性  美德是指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

2、良的道德品质。不同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古希腊奴隶主把智慧、勇敢、节制与正义作为主要美德。中世纪基督教提倡信仰、希望和仁爱三种基本美德。中国古代儒家提出孝、悌、忠、信四种美德。在社会主义社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美德,同时肯定勤劳、勇敢、节俭、诚实等历代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  社群主义的代表麦金太尔这样理解美德:“一是它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法获得这些利益。二是德性被理解为这样的品质,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

3、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使我们能克服所遭受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持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麦金太尔关于美德的理解有以下两层意思:(一)美德是人们实现内在利益的方式;(二)美德是实践的结果。结合古往今来的各家观点,我们认为:美德意味着善、卓越等品质;美德是以个人的内在美德的完成或完善为基本评价标准的;美德是一个内化于心、外见于行的过程。  美德具有特殊性。第一,美德并不是所有人能够达到的。人与人之间,认识水平和道德境界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中国传统社会主要关

4、注的还是少数君子达到的道德完善,大多数人只是安居乐业。在西方贵族社会也是如此,贵族行为理应高尚,贵族社会对贵族、骑士有很高要求,对普通老百姓则没有这样的要求。也就是说,人们对社会精英和普通大众实际上实行的双重道德标准,最重视的是在上层。美德作为非常高的道德要求,决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那么美德就不能称之为神圣道德了,而是一种世俗道德。第二,美德是一种特殊场合下的道德,并不是任何时间、地点下都必须遵循的道德法则。美德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的美德不一样,评价美德的标准也不会一样。  二、美德可教的原因

5、阐释  论证美德是否可教,要先证明美德能否作为知识存在。因为知识可教,美德知识也就必然可教。我们每个人都有判断什么是美德的标准,就象我们知道善良、诚信、节俭是美德,这些美德是社会约定的,也得到了社会共同的认可,我们可以说,美德作为普遍的知识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什么是美德。但是美德并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心灵的知识”,是“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当美德以知识或技艺的方式表现出来时,人们在理性中也就知道了什么是美德。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德可以作为知识来教授。3  美德虽然可以作为知识来教授,但美

6、德知识具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美德作为知识不会随着个人的感受而改变。如果美德知识可以变动,那我们就不会有关于美德评价的标准。第二,上文已经提及美德是关于“心灵的知识”,“是让人们做出是非、善恶判断的知识”,而不是来自自然世界的客观知识。第三,美德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理性。因为人的感性只能得到相对的、变动的知识,而只有通过理性,人才能得到绝对的知识,才能得到关于美德的普遍性概念。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很多的学生也有足够多的关于美德的知识,但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没有美德呢?美德又怎么会是知识呢?第一,美德是作为心灵的知

7、识存在的,应该通过人的理性追求而获得。而当前的很多知识正在逐渐变成操作性极强的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美德知识仅仅等同于外在于人的美德概念或原则,与真正的美德知识相去甚远。第二,美德作为知识存在是在实践中得来的,但是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美德实践场所。第三,最初进行美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美德的人,而在当今社会,美德教育的目的逐渐淡化了,美德知识的传授与培养拥有美德的人不再对应。第四,当前很少有美德教育的教师能够担当起引导受教育者通过理性获得美德的责任,因此美德的教化在现实教学中只是美德原则的灌输。  综上所述,美德可以传授给被教育者,

8、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授过程的结束。借助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美德教育应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在美德具体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提出问题,使受教育者自觉发现自身理念中的误差;第二,在对话中,引导受教育者解决心中的疑惑,在反复的辩论中展现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