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6986
大小:4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08-04
《后危机时代宁波外贸企业虚拟经营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开题报告后危机时代宁波外贸企业虚拟经营的对策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研究意义: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关税不断调低、国家在对外贸易领域的改革不断扩大和深化、外贸经营权门槛降低,出口经营主体真正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外贸领域进入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在全国“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和“大经贸”战略的指引下,外贸行业获得多年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外贸企业作为外贸行业发展的载体,也随着外贸行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外贸业在全国遍地开花。然而,外贸企业在量的积累过程中,存在着粗放型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种类和市场相对集中、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
2、高、自主品牌比例低、加工贸易比重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对外商的过分依赖以及企业利润的日趋微利化。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贸企业还面临着许多新的变化与挑战。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实现了消费者、生产者等经济主体之间的互联互动资金、技术和商品的流通趋向全球化化。这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波动加速,企业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企业进入了加速竞争的局面。另外,全球经济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制造大国地位的优势逐渐削弱或者说转型、国内通胀的加剧、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外在因素,更是大大压缩了外贸企业的生存空间。这些都是外贸企业实实在在需
3、要面对的现实,直接威胁着外贸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外贸企业可以说是进入了“后危机”时代。面对一个更加开放、规范成熟的国际市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诸多国际间的直接竞争,对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再加上近几年出口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迫使外贸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思路与战略模式。6本文以宁波的外贸企业作为研究主体,结合近几年外贸局势的风云突变,尤其随着近期国内成本的上升,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以及对外贸企业生存与发展形成巨大压力的诸多因素。提出外贸企业虚拟经营的战略,即将其薄弱环节通过外包等方式委托给高效的专业供应商去完成,把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放在自己的核心能力上,建立企
4、业间既灵活又紧密的联合运行机制。把动态灵活的虚拟组织结构、先进的柔性生产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员进行全方位集成,从而使企业从容应对快速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对外贸企业在整个行业面临严峻挑战的大环境下,度过难关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预期目标:宁波作为一个对外贸易相当发达的港口城市,有着良好的条件基础。宁波的市区周边有许多的外贸加工企业,例如象山爵溪的针织企业群。这些外贸企业对宁波的外贸行业以及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全国国际贸易形势日趋严重的今天,这些分散的外贸企业面临了一系列内外挑战,或许由于规模较小,或者由于资金缺乏,亦或者由于技术设备落后,人力
5、经验缺乏等原因,无法在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做到完美,有些薄弱环节甚至非常差强人意。在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环节上的失误都有可能使企业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这就需要宁波的外贸企业在传统外贸企业的发展模式下寻找新的经营模式来改变如今的困顿局面。在后危机时代的今天,宁波外贸企业想要突破现有的局限局面,使企业能够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营道路,就必须要有一种新颖的经营模式来替代现有的传统模式。而虚拟经营是外贸企业整合产业链,提高竞争效率一个有效经营方式。企业把经营战略的关键放在培养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各自在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上发挥自己的核心作用力,整合
6、资源,形成一条完整和谐的供应链,以达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虚拟经营适用于变化较迅速、频繁的产业领域。而虚拟贸易是一种超常规的经营战略,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将虚拟经营节约的投资,投向企业战略环节的建设,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有利于企业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对改变传统的“凡经营必自产、凡生产必自备”的企业扩张模式,对全社会的资源高效配置具有战略意义。本文首先对虚拟经营进行概述,为研究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撑。再结合当前外贸局势的风云突变,尤其随着近期国内成本的上升,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以
7、及对外贸企业生存与发展形成巨大压力的诸多因素,对宁波外贸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宁波外贸企业实施虚拟经营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研究外贸企业采用虚拟经营的运作机理和相对于传统经营方式的优越性。最后提出宁波外贸企业实施虚拟经营的对策及政府相关保障措施,以促进宁波外贸行业良性、健康、有序的发展。6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虚拟经营的界定和有效性。虚拟企业理论首次提出是在1992年,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名誉理事肯尼斯.普瑞斯(KennethLPreis·S)与史蒂文.戈德曼(StevenLooldman)、罗杰.内格尔(Ro
8、ger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