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693561
大小:5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16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检测 岳麓版选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检测岳麓版选修1第38讲 古代中国的重大改革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
2、矛盾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3.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两男以上又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主要是为了( )A.革新婚姻制度B.增加财政收入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4.(xx年广东中山高三期末)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 )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强化基层社会的统治 ③实施公田的收授分配 ④保护宗法贵族利益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5.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合乎时宜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开展
3、的必要条件 ③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阻力 ④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措施是( )A.均田制B.迁都洛阳C.俸禄制D.三长制7.“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买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商
4、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范仲淹改革9.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D.限制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10.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 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 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 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1.(xx年广东广州高三期末)《资治
5、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12.(xx年广东清远一模)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
6、程 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淮南子·要略》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
7、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毛泽东材料三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58次3次4次——栗劲《秦律通论》请回答:(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了商鞅变法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3)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
8、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