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658468
大小:913.5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11-15
《《讲和而不同》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讲:和而不同“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治大国如烹小鲜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马王堆帛书残叶一.老子其人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2.老子其事孔子问礼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孔子问礼现存共有5种不同的文献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宜,但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却引发了学界很大的争论。学者们要么纠缠于记载史料的真实性,有的非议于孔老会见时老子的年龄问题,要么则就历史
2、留下的孔老对礼、仁义的相关言论与会谈言论的冲突发表议论。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对老子其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对《老子》、《论语》成书的时间,都作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考据。在此基础上得出老学先于孔学的结论。同时分析了过去学界颠倒老、孔学术发展顺序的原因。关令尹喜:子将隐也,强为我著书老子出关鲁迅:《故事新编》写完,老子是的时候这么想的:“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关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盐、一包胡麻和十五个饽饽作稿费。关尹喜还特地申明说,“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老莱子说太史儋说隐君子说老子,隐君子也学者论争——老子的时
3、代问题1.以胡适、唐兰为代表的“早出论”,认为《老子》在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形成,《老子》成书于孔子之前,是老聃的著作。2.一派以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为代表的“晚出论”,这一派的观点是向传统说法的一种挑战,但他们的意见也不尽统一。有人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有人认为其成书当在战国后期;极端的意见则认为其成书更晚,大约要在西汉初期的文景之世。但是,其一致处在于都认为《老于》成书远在孔子之后。大方无隅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辩若讷大道无言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言吾闻于老君若到老君是智者缘何自著五千文道——顺应以自然发展的规律一些对“道”的描述“视之不见名曰夷
4、,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章)“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有和无,无为和无不为,柔弱和刚强、退守和进取、示弱和争强,自大和自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有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无为与自然1.有为人民的苦难的
5、直接根源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有为”。老子对当时一些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穿好的,吃好的,搜括大量财货,而根本不管政治腐败,土地荒芜,粮仓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75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第53章)2.不忘为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3.无为而无不为遵守“自然”的法则,在处己、待人、应物上定能做到因道而动、循道
6、而行。“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49章)无为和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柔弱与刚强上善若水,水利外物而不争自大和自卑。只有不自大,才能成其大。荀子说过,是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弱者道之用(1)刚强柔弱的东西多属生存一类,与生长发展相关联;坚强的东西多属死亡一类,与终结结束相关联
7、。“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不可长保”(9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章)(2)柔弱与刚强柔弱胜刚强。(3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3)弱道——上善若水骨弱筋柔而握固。(55章)守柔曰强。(52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
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