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12487
大小:11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9
《和而不同 思辨如诗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和而不同思辨如诗章 评课作为校本教研的常规形式,其失效性一直困扰着教学研究的有效性,似乎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瓶颈,几近令人窒息。 一个值得反复追问的话题:评课,还有多少水分应该拧干? 现如今的评课,大多成了赞美的同义词――我们在公开的观摩教学活动中所听到的评课,大多一团和气,真正的思考是很难听到的。至于激烈的辩论的声音,那就只有到网络上去寻找了――其实不仅是语文界久违了这种辩论的声音,在我们各个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又有多少真正的辩论呢? 一种值得反复探析的文化:辩课,让评课“言归正传”。 回想现如今的评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
2、矛盾,那就是面子和成长之间的矛盾。作为听课者,碍于同行的面子,在评课时往往只对课堂教学的长处加以评论,而对问题和不足淡化甚至绝口不提。作为授课者,一方面喜欢听赞扬,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有所提升,两者相比,前者更为强烈,因为在公众场合,人往往有虚荣心的本能。听课者与授课者之间没有沟通的空间,教学中的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两者之间隔了一层面子的厚障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难以实现。9 顾名思义,辩课是指授课教师为观课教师呈现一堂课,然后授观双方就某些主题对课堂教学进行讨论和研究。这样的交流,直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授课者和听课者所讨论的只是课,只是课之不足。这样的直
3、面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改进教学理念,是“对课不对人”的研讨,是执着于提升学生课堂生活质量的尝试,是致力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尝试,是实践“以学论教”的尝试,是抛开面子、努力成长、共同追求完美课堂的尝试。 所谓辩课文化,就是参与者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共同认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的行为模式。创建辩课文化,是促进参与人员认同观课议课价值追求,并在辩课活动中采取彼此理解和接受的共同方式。 辩课追求什么?认同什么?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行动呢? 一、立足“和” “和”指参与者彼此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和氛围,它是辩课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目标动机看,“和”强调参与辩课者心往一处想,并为
4、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辩课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和平台,理解教学,改进教学,创新教学的对话交流活动。它的主要目标不是对已经发生的课堂教学进行判断、作出结论,而是为了让参与者思考和研究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如何上出更加理想的课,以追求和实现更加理想的课堂生活方式。它是参与者自我成长和帮助他人成长的目标整合,是自助、他助和助他的互动和统一。有效的辩课,参与者需要一种“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关系”。 实录一:《碧螺春》课堂教学片段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碧螺春》一课主要介绍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吗?9 生:文章分别从碧螺春名字的来历、采摘、制作以及品尝碧螺春这几个
5、方面来介绍的。 师:是啊,说得真全面,本节课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先快速浏览课文再提问。 生浏览课文。师巡视。 生:碧螺春的制作过程一定很奇妙,我想看看。 生:这碧螺春茶到底味道如何? 生:他们是怎样采摘的呢?茶树是什么样的?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老师猜想你们会提这些问题的,和老师想了解的是一样的。这些问题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说明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碧螺春》一课教学,老师让学生提出本节课你还想了解些什么,为本节课学习打开思路,让学生明白了学习
6、目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文章的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这一教学理念。 教者能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然后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教学中再进行适时引导,巧妙点拨,在课堂上能够尽量肯定学生的一切能力,激发和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发展。作为授课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二、消解“异” “异”9指在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时,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盲目附和与苟同。“异”在辩
7、课中意味着参与者的独立思考,承认差异性,鼓励多样性,在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对话交流中激发创造性和超越性。 如在实录一的评析中充分体现了授课者和观课者的和谐统一,但是我也深刻感受到其中也有求异之处。辩课时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利弊都得分析到位。只有这样,方可让授课教师有所学,有所提高。我觉得老师应在学生回答完文章从几方面介绍碧螺春时适当板书,毕竟这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读一读,以加深印象。 求“异”首先基于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教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控制,具有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没有唯一。另一方面,教学改进并非仅仅是认识问题,而是一个
8、以认识为基础的生活改进问题。基于生活的特殊性,需要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