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5494
大小:4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8-04
《化工企业生产循环内部控制设计【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开题报告化工企业生产循环内部控制设计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研究意义: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企业内部各种形式管理控制的总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保护本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和可靠,保证国家财经纪律和本企业所定的各项内部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效率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于提升化工行业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预期目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为了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具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
2、整,并提供及时的、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本研究将为化工行业企业生产循环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健全提供指南。2.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内部控制理论不断发展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企业内部控制得到迅猛的发展,最为显著的研究成果是美国的COSO报告。国外:美国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在进行专门研究后提出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也称COSO报告。COSO报告将内
3、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在内部控制发展史上,COSO报告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制定与实施的责任问题。报告指明内部控制应与经营管理相结合,指明内部控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相对于以前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COSO报告更加强调“软控制”的作用,强调思想、观念更新的重要性。报告要求管理层关注企业各层次的风险。COSO报告同时也明确指出,内部控制要建立在成本与效益的原则上。2004年4月,美国COSO
4、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Framework)。新的COSO报告增加了一个观念即“风险组合观”,将企业的重心由内部控制转向了风险管理。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3Report)、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HampelReport)以及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TurnbullReport)堪称英国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卡德伯利报告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以内部控制、财务质量报告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卡德伯利报告
5、所确认的公司治理原则一致沿用至今。哈姆佩尔报告全面赞同前者将内部控制视为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的观点。特恩布尔报告就如何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提供了详细的指南。它认为董事会应制定正确的政策,并进一步确认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特恩布尔报告推进了内部控制定义的发展,强调通过战略参与为公司创造价值,标志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国内: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对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关注。进入21世纪,研究散见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但范围较窄。杨胜雄(2006)提出传统内部控制已面临来自研究对象、控制立足点及前提条件三方面的挑战,必
6、须把基于权利控制转变为基于信息观的内部控制。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建设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首份规范文件是《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2006年2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2008年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正式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意见稿,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轨道。基本规范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同时进行了创新。首先,框架根据我国实情做了较大调整,并在内容上大大充实。其次,还起草了17项具
7、体规定,使我国的内控体系更为完善。三是机制创新,由各部门、各方面通力合作、合力推进。国内在对内部控制文献介绍时也主要是以引入内部控制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和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来进行讨论。比如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三种提法(朱荣恩,2003),就分别对应美国的制度二分法、结构三分法和COSO报告,当然我国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就是根据国情需要对会计控制和对内部控制实质的探讨。3.参考文献[1]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J].会计研究,2004(10).[2]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
8、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4]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5]徐政旦.内部控制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6]李凤鸣.内部控制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