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0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物质运输的方式

2019年高考生物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0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物质运输的方式

ID:45537940

大小:861.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11-14

2019年高考生物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0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物质运输的方式_第1页
2019年高考生物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0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物质运输的方式_第2页
2019年高考生物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0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物质运输的方式_第3页
2019年高考生物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0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物质运输的方式_第4页
2019年高考生物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0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物质运输的方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生物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0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物质运输的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解密04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物质运输的方式高考考点考查内容三年高考探源考查频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半透膜的特点等2.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及特点3.掌握各种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4.能够结合图示正确判断各种物质运输方式2018全国Ⅲ卷·32018全国Ⅱ卷·22018北京卷·12018海南卷·62018全国Ⅰ卷·32018浙江卷·172017新课标II·42017江苏卷·222017海南卷·62017海南卷·92016海南卷·12016海南卷·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考点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2、1.渗透作用与渗透系统(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是自由扩散的一种形式。(2)渗透系统①组成:一个完整的渗透系统,由两个溶液体系以及两者中间的半透膜组成。②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2.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3.利用渗透原理比较不同溶液浓度大小漏斗内烧杯内溶液浓度MN现象及结论①若漏斗内液面上升,则M>N②若漏斗内液面不变,则M=N③若漏斗内液面下降,则M

3、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相当于半透膜③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水分子运动方向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现象皱缩或涨破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易混易错】走出渗透作用发生的5个误区(1)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多。(2)实验中观察指标为漏斗内液面变化,但不能用烧杯液面变化作描述指标,因现象不明显。(3)渗透系统的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实质是指渗透压。(4)如果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在达到渗透平衡时,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

4、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5)并非所有细胞都可发生质壁分离。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调研1假设将标号为甲、乙、丙的同一种植物细胞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得到如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据图分析推理正确的是①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a>b>c②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c=b≥a③实验后丙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④实验后细胞液浓度丙>乙>甲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根据甲、乙、丙3个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判断

5、,3个细胞丙失水最多,然后是乙,最后是甲(几乎没有失水),说明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a<b<c,①错误;一般来讲,质壁分离后的活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和细胞外液浓度基本是相等的,根据图中3个原生质层的体积判断细胞液浓度是甲<乙<丙,所以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a<b<c,②错误;由图中实验后原生质层的体积分析可知丙细胞失去的水最多,原生质层的体积最小,所以其吸水能力最强,③正确;根据图中3个原生质层的体积判断细胞液浓度是甲<乙<丙,④正确。调研2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能介导水分子跨膜运输,显著提高了水分子的运输速率。如图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在不同浓度的Na

6、Cl溶液中,细胞体积(V)和初始体积(V0)的比值变化曲线图,(O点对应的浓度是细胞涨破时的NaCl溶液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将人工脂双层膜囊泡置于NaCl溶液中,其吸水能力低于肾小管上皮细胞 B.稀释肾小管上皮细胞悬液时,可选用浓度为150mmol·L-1的NaCl溶液 C.将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别置于A点、B点对应浓度的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A点对应浓度处细胞的吸水能力大于B点对应浓度处细胞的吸水能力D.若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则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水量减少,尿量增多【答案】C考点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时间科

7、学科学实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细胞膜中脂质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结构1970年两位科学家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分布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流动镶嵌模型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还

8、有少量的糖类。(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