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语文版语文必修四第11课《劝学》word教案

2019语文版语文必修四第11课《劝学》word教案

ID:45508108

大小:85.5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4

2019语文版语文必修四第11课《劝学》word教案_第1页
2019语文版语文必修四第11课《劝学》word教案_第2页
2019语文版语文必修四第11课《劝学》word教案_第3页
2019语文版语文必修四第11课《劝学》word教案_第4页
2019语文版语文必修四第11课《劝学》word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语文版语文必修四第11课《劝学》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劝学》教案2019语文版语文必修四第11课《劝学》word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熟练地诵读课文,并且能够熟练背诵、准确默写。2.初步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多义虚词(而、于)、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荀子以喻代议及从正反两方围绕中心论点反复论证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学习重点:多义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2.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方法】⒈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⒉朗读法⒊点拨法⒋讲解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作者

2、简介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之讳而改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到楚任兰陵令,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具有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对迷信天命、鬼神。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3、为桀亡。”——《荀子·天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二、解题问题:题目“劝学”,应怎么理解?明确:“劝”的繁体字是“勸”,《说文解字》中“勸,勉也。从力雚聲”,是一个形声字,在古代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都有给人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劝诫”,词义已经转移。所以,“劝学”应理解为:勉励人们努力学习。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2、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正音3、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四、研习课文,深入感知1、学生

4、试译第一自然段,划出自己不能理解和翻译的难句词。2、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教师点评明确:荀子为什么要劝学,主要是基于他“人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主张。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必须要靠“学”才能去恶成善。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3、分析难词难句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明确:“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5、补充:“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把”的意思。⑵青,取之于①蓝,而青于②蓝;冰,水为之,而寒于③水。明确:其一,三个介词“于”的用法差异。第①处“于”相当于“从”,表示处所,而第②③处两个“于”用法一致,表示比较。其二,两个“而”用法相似,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此外,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出自这里,只是现代汉语中人们常用来形容“徒弟或后辈胜过了师父或前辈”,意义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三,“取之于蓝,青于蓝,寒于水”,是状语后置句式(介宾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之,于蓝青,于水寒”。(3)木直中绳

6、,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明确:其一,两个“中”,读音都是第四声,都释为“合乎”“符合”。其二,“輮”是“煣”的通假字,释为“用火烤,使物弯曲”。“煣”是手工业当中常用的一种加工程序,通常是将物体放到火上去烤,然后用力使之弯曲,以符合使用的目的。现在农村加工农具时或人们制作竹器过程中常用到这种办法。其三,“以为”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这是个省略句式,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补充完整后应为“輮(之)以(之)为轮”,“以”是介词,可译为“把”,“为”是动词,可译为“做”“加工”。其四,“绳”“规”都是木工专业工具,“绳”即墨线,是木工

7、取直用的工具,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规”是木工用来画圆的工具。其五,“曲”并非“弯曲”,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也。明确:其一,“虽”作连词,共有两种常见用法,一是表示假设关系,释为“即使”“就算”;二是表示转折关系,解释为“虽然”“尽管”等,此处之“虽”表示假设关系。判断其两种用法的区别就在于“虽”所引导的内容究竟是否发生,如发生了则必须释为“虽然”,如果未发生,通常情况下就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即使”。“有”通“又”,“暴”通“曝”,是“曝”的古字(同音相假)其二,

8、此句中的“輮”虽然仍是通假字,通“煣”,教材注释为“使弯曲”但此处的“輮”是名词性的,指“煣”这道工序,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使动用法。其三,“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还是个判断句。“……者,……也”是其标志。必须指出的是其中的“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