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493837
大小:2.63 MB
页数:29页
时间:2019-11-13
《《大河流域的文明》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些国家?看看各文明在地理环境上有什么特征?非洲尼罗河流域—古代埃及亚洲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亚洲印度河流域—古代印度亚洲黄河流域—古代中国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Egyptis“thegiftofTheNile.”开始出现国家:初步统一国家:公元前15世纪,地跨亚非埃及的灭亡: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左右公元前6世纪波斯埃及兴衰3、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胡夫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高146.5米边长230多米230万块巨石每块2.5吨金字塔的建造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数字之谜金字塔高度扩大10亿倍,恰好等于地球与太阳之
2、间的距离;塔高除塔的底边的两倍,约为3.14;其底面正方形的纵平分线一直延长,就是地球的子午线,它正好把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一分为二;金字塔高度的平方和每面的三角形面积正好相等……狮身人面像的面部参照哈佛拉,身体为狮子,高22米,长57米,雕像的一个耳朵就有2米高。整个雕像除狮爪外,全部由一块天然岩石雕成。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希腊人称它为“斯芬克斯”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歌词中描述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哪一国?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城遗址苏美尔人建立城邦古巴比伦统一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建立公元前3500年以后公元前19
3、世纪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之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AneyeforaneyeAndAtoothfortooth.——摘自《汉谟拉比法典》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的目的: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过去是热点,现在也是热点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古代印度早期的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2500年2、雅利安人入侵公元前6世纪起逐渐统一梵天婆罗门(第一等级)吠舍(第三等级)刹帝利(第二等级)首陀罗(第四等级)祭司、贵族国王、武士、官
4、吏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掌握神权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一、二等级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当听到一阵阵敲击瓦罐的声音,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瘟疫一样纷纷躲在路旁。首陀罗身体的影子不能落到婆罗门的人身上,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玷污了高级种姓的身体。同样是人,他们却要远离城市居住;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是一种什么制度?知识整理文明区时间发源地文明的代表前3500古埃及非洲尼罗河金字塔两河流域前3500亚洲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5、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前2500亚洲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问题探究:古代亚非文明为什么产生在大河流域?1、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2、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特征洲际:地理:经济:政治:大河流域农业文明君主制非洲、亚洲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非洲(尼罗河流域)亚洲(两河流域)亚洲(印度河流域)亚洲(黄河流域)古埃及王权的象征金字塔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种姓制度古印度利益的圣经地位的鸿沟练一练1、古代埃及国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
6、A、神庙B、金字塔C、空中花园D、圆形剧场2、大河流域孕育了早期人类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是()A.古代埃及B.古代中国C.古巴比伦D.古代印度练一练3、一位游客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位历史人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据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历史文物应该出自:()A、《汉谟拉比法典》B、《权利法案》C、《法典》D、《1787年美国宪法》4、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哪一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A、胡夫金字塔B、佛教C、《汉谟拉比法典》 D、《太阳历》练一练5、古印
7、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 ②婆罗门 ③首陀罗 ④刹帝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6、阿育王在印度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请问,按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哪一种姓?()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