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480212
大小:5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3
《2019-2020年初中化学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初中化学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新人教版课题《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项目内容理论依据或意图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3章第1节第1课时的内容。是继教材前两章的学习,在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打下坚实基础,因而本节内容的学习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可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微粒性: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完成“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初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2、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形成对已有的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形成物质的宏观状态与特性是由构成的微粒的种类、排列以及运动决定的观念。2、通过实验逐步形成对照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思想。根据
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依教材地位与作用及九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教学难点:1、建立微粒之间有空隙的观念。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本节课是围绕探究微粒的性质进行的,因此,将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学生对1+1=2的思维根深蒂固
4、,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将之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项目内容理论依据或意图二、学情、学法分析学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物理课上对微观世界已有一定的认识,经过九年级化学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对这些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学生存有疑问、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且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知道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也初步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与学生实
5、际,确定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同时,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管理和引导,既要提供动脑的探究情景、动手的操作机会,保证做好分组实验,又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情是教学的基础与依据,学情分析准确,能使教与学有机结合,依本节内容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在教师引导启发下,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从而顺利实现“三维”目标。三
6、、教法分析本节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情境激学法、分析比较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突出教学重点宜采用“分组实验——交流讨论”的探究模式,把微观粒子的性质通过实验宏观化,使抽象知识形象具体化,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之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讨论之中感悟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达到引领学生步入微观世界进而认识微观世界的目的。不容置疑,微观世界对于初中学生是极其抽象的。突破教学难点则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辅之以分析比较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在客观事实面前转变1+1一定等于2的
7、观念,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进而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达到突破教学难点之目的。多种教学方法穿插渗透,势必引起师生共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善于观察的能力、乐于思考的态度。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比较法都是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这些方法实施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并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做科学”的课程理念。四、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古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8、,为有暗香来。”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的阵阵香味?却看不见梅花中带有香味的微粒?用古诗引入新课,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猜想诗中描述的自然现象的内在原因,引领学生从宏观物质世界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项目内容理论依据或意图四、教学程序实验探究,探索性质【学生分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