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6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6

ID:45457972

大小:62.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6_第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6_第2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6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6编号:励志语言: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鲁迅课题:咬文嚼字时数(第周第3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批人:学习目标1、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2、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合作互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学习重点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互动与展示“推敲”的启示唐朝诗人贾岛,做诗严肃认真、一字不苟。常常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故素有“苦吟派”之称。据唐

2、宋遗史记载,他在长安应试时,有一次在路上反复考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即流传至今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本想把其中的“敲”改为“推”,但又下不了决心……斯时正好撞上了当时任京兆尹(相当于今市长)的韩愈的车骑。有人便把他拉到韩大人面前,当韩愈问明情由后,即笑曰:“还是‘敲’字更好啊!”这就是古今以来一直被传为美谈的“推敲”的故事。(1)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他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里‘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从这

3、个艺术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朱老先生得出的结论是:“‘推’字能更好地表现诗人冷漠自在、独来独往的意境,‘敲’字,尽管声音不大,毕竟会惊动“宿鸟”的。学习难点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自主研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目标与导入关于本文的题目“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自学与诊断“李广射虎”与“情境”文中第二个

4、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今举几例:这里的情境是特定的。一个小孩在阳台边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亲从马路那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接住了。后来记者让她再“表演”无论如何也跑不过来了。精讲与点拨至于这一“推”一“敲”

5、到底孰优孰劣、孰得孰失,后人便又持两种意见:一种是以韩愈之“是”以为“是”,不再认真追究(言下之意是既然身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已有高见,我们又何必再加审议、再持异议呢?);另一种是有些学者诗家坚持独立思考,对此谈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2)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拿出了自己的根据,周先生以题目《题李凝幽居》为线索,推断诗人原是写去往李凝幽居处时的环境和心境。进而指出:“就这首诗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两种

6、见解,迥然不同。而原作者贾僧亦早入黄泉,看来,这桩诗案是实难定论了。但“推敲”之古今故事却足以给我们今人学业做事、走笔撰文以不少有益的启示。比如说做学问吧,既要有请教先哲的虚心态度,又需要有不迷信、不盲从,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伏案写作呢,则又该恪守以意帅文、文役于意,直至达到文质相谐、文质并茂的基本原则。检测与评价学生活动教学设计达标检测题检测与纠错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C、

7、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③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

8、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②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1、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①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d a.摇 映  b.舞 隐  c.弄 吻  d.扶 失②山色蒙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