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硕士)

ID:45456220

大小:608.50 KB

页数:90页

时间:2019-11-13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硕士)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硕士)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硕士)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硕士)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硕士)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硕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第一节课程的定义焦点问题:有哪些流行的课程观?各自的依据是什么?你倾向于接受哪种课程观?你的理由是什么?新课程改革依据何种课程观?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学习了无数的课程。那么,什么是课程?能否给课程下一个定义呢?活动:1.当我见到“课程”一词时,我觉得指的是——。(直接答)2.当我见到“课程”一词时,我联想到的问题和所关注的是——(直接答)在5分钟内,把意见写在小纸片上,然后分小组交流想法。小组推荐成员汇报本小组成员在哪几点上意见统一,在哪几点上意见有

2、分歧。分析一、当我见到“课程”一词时,我觉得指的是——。1.学科43.66%;2.知识体系12.67%;3.教学活动29.58%;4.教学内容与进程安排;5.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知识与经验;6.教材。二、当我见到“课程”一词时,我联想到的问题和所关注的是——1.课程与教学、课堂、课的区别2.课程开发的程序3.课程开发的依据4.课程开发效果的评价(如何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5.课程内容6.如何根据课程内容上好课。对课程的不同界定将会形成不同的课程开发行为。一、课程的定义在西方,课程(curriculu

3、m)一词来自拉丁文(currere),原意是跑(race),或跑道(racecourse)。作为一个教育的词汇,首见于1918年美国人博比特(F.Bobbit)《课程》(Thecurriculum)一书。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南宋朱熹曾多次用到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工夫”等。但用中文的“课程”一词来对译英文的“curriculum”一词,是来自日文。课程一词用到教育研究中后,最初主要指学习的进程。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课程理论工作者逐步赋予了它

4、多种含义,以至于有人称之为教育学中最大的、最随便和最难捉摸的概念之一。面对众多的课程定义,只有抓住了不同定义的来源和特征的课程开发者,才能进行广泛和有效的课程开发活动。不同的课程定义,反映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的不同主张,在不同的课程定义指导下,有不同的课程开发行为。具体来说,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最传统的定义,奠基者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这种课程观的依据在于主智主义的哲学基础。即认为知识是客观真理,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训练价值。因此,课程是学科知识结构的选择和组织。在这种课程观指

5、导下,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任务主要是:1.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学科与教材(1)采用专家判断来决定要教授的科目;(2)使用若干的规则(如难度、兴趣、顺序等)来选取适合特殊群体(如按省、县、年龄或班级来区分)的教材;(3)为使学习者能掌握选用的教材,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付诸实施。评价这种定义是影响最大的定义,也是受批判最多的定义。之所以影响最大,主要在于它有如下优点:1.便于设计、规划与管理。如课程应包含多少科目,每一科目占多少学分或时数,科目之间的顺序与统整应如何安排等等,都比较容易进行设计;2.符合师

6、范教育的传统,易为教师所接受。之所以受批判,在于它有局限:1.忽视了学生的活动和经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2.用这种课程观来指导课程开发的实践,容易导致忽视课程的实施的社会制约,如学校文化、教师的态度与社区的参与等,把课程开发等同于科目和教材内容的增减而已。2.课程即经验始作俑者为杜威。杜威并不完全反对把课程作为学科,按学科来对知识进行组织,并最终为学生所掌握。但是,杜威认识到学校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儿童的经验之间存在鸿沟。传统的学科课程存在脱离学生的经验,把孤立的、不相干的科目放在一起,缺乏有机的联系,

7、不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因而主张把儿童的经验纳入课程,作为课程组织的法则。由此带来的课程定义的转变。即把课程作为学生在学校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知识假设:知识是主观的建构,有用即真理。在这种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开发行为:(1)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技能、情意的发展。(2)课程开发者的任务在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作为选取和组织课程内容的依据,活动内容不是预先硬性规定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计划的。(3)课程实施注重“做中学‘与问题解决(4)课程的评价不重学生对预定的目标的达成

8、程度,而是注重每个学生的学习的历程和结果优点:1.这种定义对课程的理解很宽泛,具有很强的包容性;2.强调课程应考虑学生学习经验的多元性、学习主动性和个体差异,创设适性课程。局限:1.易忽视社会文化的要求;2.过于理想。如在现有的大班教学的条件下,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课程是不可能的;3.不宜操作与控制,缺乏实践基础。正如杜威所指出的,“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它们是在以后年代里发展成为比较详尽、专门而有组织的知识的根基。要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这个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