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452612
大小:3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13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拟试卷(二)(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拟试卷(二)(含解析)1.《晋书》记载:“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材料表明的观点是A.否定佛教传播B.肯定道教影响C.主张正视儒学D.主张三教合流【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意”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知,材料要求注重礼法,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否定佛教传播,故A
2、错误。材料肯定的是儒学,不是道教,B错误。三教合流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2.《唐律疏议·盗贼》规定:非家庭成员,但属五服之内,具有亲属伦常关系的成员之间窃盗财产,构成犯罪,应在盗窃法定刑罚基础上减等处罚。这反映出唐朝A.提倡“重罪轻罚”的原则B.宗族关系凌驾于法律之上C.经济发展推动法律制度的改进D.封建社会法律建设受礼教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亲属伦常关系”“应在盗窃法定刑罚基础上减等处罚”说明唐朝时期法律的制定受到传统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影响,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重罪轻罚”的原则,A错误。材料说明法律受
3、到礼教影响,不是凌驾于法律之上,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对于法律制度影响,C错误。3.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宋代都城多见”可见主要陈述了宋代都城东京城内出现供商业活动的服务部门,反映了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增强,因此B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考点:中国
4、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4.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这表明古代统治者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D.追求清正廉明的政治理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中可以看出,清代这一做法表达了统治者
5、征求清正廉明的政治思想;A项没有体现;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名师点睛】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主要目的是监察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此题反映的是对地方的土地兼并的监察。除了设置刺史外,汉武帝还实行了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力量。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设置了相应的许多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xx,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
6、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功绩与局限性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失序与混乱”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以后,民主政治开展得并不顺利”。据此,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属于无关项,也不符合史实;C项不
7、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功绩与局限性的认识6.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
8、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即从1931年到1945年,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故A排除。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过于绝对,故C排除。材料认为“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起点,要区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故D排除。考点: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