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447965
大小:250.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1-13
《2019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 (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I)本试卷分客观卷和主观卷两部分共2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辟雍是周天子祭祀祖先、布政、施教等活动的综合性场所。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由此可见,辟雍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政治B.和谐贵族关系,促进社会和睦C.区分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D.传递知识信仰,增强文化认同2.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A.政治
2、局面影响文化整合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D.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3.云梦秦简《语书》中提到,“凡良更……又廉洁,敦诚而好佐上;以一曹事不足独治也,故有公心又有自端也,面器与人治,是以不争书”,即凡是良更,廉清、忠诚而能为君上效力,他们知道一曹的事务不能独断独行,所以有公正之心又能够纠正自已,厌与别人争论治理的方法,所以不拘于自己的理解争执不体。这说明秦朝A.对官员行为有明确的规范B.对官吏提出了职业道德要求C.注重对官员的考核与评价D.官吏的选拔做到了德才兼备4.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记载
3、:“正月……可种春麦、碑豆,尽二月止。粪田畴。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禾及大、小豆。六月……趣耘耡,毋失时。菑麦田。”这反映了汉代A.以麦豆为主食B.农业生产工具进步C.注重精耕细作D.经济作物广泛种植5.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材料所述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大一统”的集权统治B.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C.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D.巨额的军事、行
4、政开支6.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7.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卷种涉及地区录取比例南卷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55%北卷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
5、、河南、陕西等35%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10%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南方地区更重视文化教育B.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完成C.全国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文化发展D.政治与文化中心同步转移8.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
6、高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9.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领事裁判权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D.片面最惠国待遇10.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
7、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以上的主张及做法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B.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D.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11.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王朝即寿终正寝。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A.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的侵略 B.仍有扩大统治区域的意图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 D.通过巩固边疆以抵制革命
8、12.下面是民国初年我国经济法规类目统计表。这一情况表明民国初年A.工商业发展最快B.金融业不受重视C.交通发展速度较慢D.政府重视发展经济13.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触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重建农村、复兴农村的高度关注。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