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方针论

课程与教学方针论

ID:45424776

大小:6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13

课程与教学方针论_第1页
课程与教学方针论_第2页
课程与教学方针论_第3页
课程与教学方针论_第4页
课程与教学方针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方针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主讲教师:邓李梅,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教学目标】1、理解课程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观点和贡献。2、理解教学研究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观点和贡献。3、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和他们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课程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一、前言二、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三、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四、课程与

2、教学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一、前言(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论:解决教育领域“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解决教育领域“怎么教”的问题(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教育学领域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教育学领域的重要的二级分支学科二、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有一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坦纳(一)科学化课程理论的早期发展1、背景:美国的社会效率运动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科学管理的原理》泰罗主义: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是可控制的;效率即科学;科学管理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人视为生产

3、工具2、标志: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第一本《课程》专著;1924年出版《怎样编制课程》,提出课程开发的活动分析法;1923年,美国教育学者查特斯出版《课程编制》。3、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关于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的发展;第三,教育即生产。(2)关于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法-/活动分析法: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再针对这些具体特定的活动来对受教育者进

4、行相应的教育和培训。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10大领域)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典型的行为主义理论色彩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早期课程理论工作者的贡献与局限:贡献:第一,把课程研究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来研究,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第二,提出了课程开发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局限:第一,忽视了儿童阶段存在的价值;第二,把教育视为生产,把儿童视为原料,这样的生产加工是背离教育的根本原则与宗旨的;第三,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见物不见人”。(二)科学化课程理论的里

5、程碑:泰勒拉尔夫¡¤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学专家,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标志: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课程领域的圣经。1、泰勒原理的思想基础桑代克和贾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博比特和查特斯的课程开发思想基础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1934-1942)3、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第一,学校教育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4、泰勒原理的贡献与局限贡献

6、: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个基本的模式,一个永恒的分析框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局限:受技术理性的控制,把课程开发变成一个理性的、科学化的过程,试图建构一套普适性的程序。学校的特殊性不见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被剥夺了,学习者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三)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1、背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的挑战2、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第一,学术性:课程知识来源于学术知识-/第二,专门性:主张课程的专门化第三,结构性:实质结构: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和原理的体系句法结构: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和

7、态度(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美国课程理论专家,生物学家,结构课程改革的二号旗手。1、施瓦布的沉思一、泰勒原理试图为所有教育情景提供普适性的课程开发模式,可能吗?有效吗?二、结构课程运动完全由专家来决定和编制,有没有经过教师的认同?有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实施过?2、标志:1969-1983年的四篇著作《实践:课程的语言》;《实践:折中的艺术》《实践3:转换成课程》;《实践4:课程教授要做的事》3、主要观点(1)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师生

8、之间的交互作用是课程意义的源泉。教材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课程政策文件、课本和一些教学材料等。“教材只有在成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时,只有在满足特定学习情境的问题、需要和兴趣时,才具有课程意义。”环境是除教师、学生、教材之外的物质的、心理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