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398131
大小:134.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2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1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1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是在隋唐时期,随着门阀地主的衰落和中小地主的兴起而登上了历史舞台;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走上仕途创造条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并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重学风气的形成。但其主观目的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控制知识分子的需要,不利于选拔有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日益僵化、腐朽,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科举制在xx年的高考中,有江苏
2、卷2、广东卷13、山东卷9、上海卷35、安徽卷36、四川卷37、新课标卷40等高考题都以科举制来命题,出现的频率较高。(xx·江苏卷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思路点拨】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科举制的作用、意义以及阅读、理解图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可用排除法,科举制是随着门阀地主的衰落和中小地主的兴起而出现的,它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故A、B、C都
3、应排除。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发现,士族子弟仍然占71%的录取比例,说明了科举制并不完善,故选D。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分封的诸侯在国内都有世袭的特权,互为表里,共同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学生在理解时极易混淆,弄清两者的不同之处,很有必要: 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周王室对于新征服地区的统治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核心内容天子分封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权力,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内部关系在分封制
4、下,天子、诸侯、大夫、士等级森严,是一种权力等级关系在宗法制下,嫡长子与庶子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但后期随着王权衰落,造成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局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也有利于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维护了分封制(原创)西周时的诸侯国吴国(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第一代君主太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其三弟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知道后,为了达成其父心愿,乃与其二弟仲雍出逃至南方,建立了吴国。以上事迹反映的周代的制度有()①实行王位世袭制②建立了
5、完备的宗法制③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④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思路点拨】本题以太伯让位的历史典故入手,考查周代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①②③④符合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故应选D。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反思中国民主化的漫长和曲折邓小平同志说:“家长制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它的影响在党的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危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在封建王朝被推翻之后,这种封建专制主义在中国较长时间里还在产生影响,甚至在社会主义社会有时还会沉渣泛起
6、,从某一方面破坏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生活。因此,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目的是要剔除专制主义思想,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和观点。(江苏省南京市xx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乾隆实录》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
7、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严复《法意》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
8、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