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387556
大小:1.00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9-11-12
《下编:+新时期的散文和报告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下编:新时期的散文和报告文学目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老一代散文作家第三节中青年散文家第四节新时期的报告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新时期艺术散文的开拓1、从“真实”和“真诚”出发,在稳步发展中取得多种主题的多向开拓。2、“文体意识”觉醒,构建多维多元的艺术格局。3、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形成具有梯队特点的创作群体。新时期散文理论探讨林非:“形散神不散”要求主题集中和明确,其实是一种古典主义的艺术趣味,如果只鼓励这一种写法,而反对主题分散式或蕴含的另外的写法,这实际上就是意味着用单一化来排斥和窒息丰富多彩的艺术追求。追忆述往的散文巴金:《随想录》《真话集》《探索集》《病中集》《无题集》孙犁:《晚华
2、集》《秀露集》《澹定集》《耕堂读书记》杨绛:《干校六记》《将饮茶》丁玲:《“牛棚”小品》陈白尘:《云梦断忆》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张中行:《负暄琐话》《流年碎影》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张洁:《拾麦穗》《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宗璞:《废墟的召唤》《哭小弟》贾平凹:《月迹》《丑石》《秦腔》《静虚村记》等王英琦:《有一个小镇》《无须援助的思想》周涛:《游牧长城》《萨拉哈尔随笔》赵丽宏:《小鸟,你飞向何方》张承志:《荒芜英雄路》史铁生:《我与地坛》刘烨园:《自己的园地》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二、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成就1、题材和主题不断开拓和深化。2、文体的
3、探索创新和文体理论的研讨不断取得新成果,形成多样化的艺术格局。3、创作队伍空前壮大。第二节老一代散文作家简介一、巴金的《随想录》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篇散文,共42万字。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后以发表时间为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为总题出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获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巴金的《随想录》:直面文革,直面自我《随想录》作为巴金晚年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对历史与人生作出了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解剖自我、怀念旧人、自我忏悔,敢于
4、说真话,反思文革。其中《怀念萧珊》、《小狗包弟》等影响较大。一类重抒情,如《怀念萧珊》、《再忆萧珊》、《怀念胡风》、《怀念老舍同志》等,虽然篇数并不多,但却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一类重议论,如《“文革”博物馆》、《说真话》、《长官意志》、《一颗核桃的喜剧》等,这类文章根据作者的经历,痛陈“文革”给中华民族,尤其是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巨大灾难,进而探究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的途径。名篇——《怀念萧珊》是一篇怀念亡妻的至情悼文。文革中摄于萧珊追悼会上作品的两条线索外在叙事线:属文缘起——生病——住院——死——追悼——追忆内在情感线:负罪——赎罪作品中情感多元复杂,有对亡妻的怀念、赞美,有对文革
5、的反思批判,但主要是自责、愧疚。这源于两点:①连累萧珊,于心不安;②萧珊反过来安慰、保卫巴金,增加了心灵重负。《随想录》的思想艺术价值1、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不仅对“文革”进行了揭露、批判,更重要的是巴金还将对“文革”的揭露、批判和反思,与对自己内心的追问甚至可以说是拷打的“忏悔意识”紧密结合在了一起。2、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一部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失落已久的社会良知的著作,一部以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知识分子当代精神传统的著作。3、引领散文创作由虚空伪饰走向求真务实,开启了新时期散文抒真情、讲真话的先河。4、题材广泛,将个人生活、人间真情、凡人俗事都引入了散文
6、。5、“无技巧”的艺术境界,不留雕琢痕迹,不落现成套路,摆脱了影响深远的“杨朔模式”。二、孙犁的散文他在新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先后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耕堂杂录》、《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等散文集。《孙犁散文选》于1989年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孙犁散文中的“旧闻”、“琐谈”、“漫忆”、“短简”等忆旧实录体篇章,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孙犁散文的特点1、第一个特点是讲究“实”和“信”。2、另一个特点是所见者大,取材者微。3、第三个特点是直面人生,直言是非。4、第四个特点是“低
7、音淡色”,朴实自然。5、第五个特点是短小精悍。真与美的最好例证:《亡人逸事》此文为怀念亡妻的悼亡之作,分四节写来:第一节“天作之合”,写事巧;第二节“看戏相亲”,写其贞;第三节“勤劳持家”,写其能;第四节“总其一生”,写自己不尽的思念之情。事件是在记忆中信手拈来的普通生活场景,但由于糅合了漫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和朴素而至诚的真情,因而产生了一种来自生活、发自心灵的美的魅力。三、杨绛和《干校六记》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