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363894
大小:59.5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9-11-12
《统考专业课—心理学强化班—普通心理学(13-16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统考强化班心理学导论13-16章第十三章社会化内容: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理论一、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人能够被社会化的三个核心原因:第一,人类的遗传素质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社会化的可能性。第二,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第三,人类童年的长期依赖性的生活阶段,为家庭和社会发挥对儿童长期而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家庭的特殊作用2、同辈3、学校4、媒体三、社会化的理论
2、社会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机制究竟如何?一般从四个方面解释: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社会学习和亚社会认同。[本章注意点]1.社会化的定义2.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3.发生社会化的心理机制[题目]:选择题,简答题,综合题第十四章社会认知内容:自我归因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社会态度内隐社会认知一、自我1、自我概念关于自我概念的术语,社会心理学界有多种不同定义,象詹姆斯与米德,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罗杰斯等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提出自己的理解,最常见的提法是"自我意识"、自我观念",通常被简称为"自我"。自我概念定义:"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和观念"。2、自我概念的结构自我图式理论、自我概念的组成3
3、、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经验解释和期望定向等三种功能。二、归因1、归因与归因理论的概念归因(attribution)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各种研究所提出的有关归因问题的不同概念与观点,则统称为归因理论。2、行为的原因结构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可控性3、归因理论朴素心理学家的理论(海德,1944)、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1965)、凯利的三维理论(1967)、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异常条件聚焦模型(希尔顿和斯拉格斯基,1986)提出了异常条件聚焦模型。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活动者——观察
4、效应、自我服务偏差三、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1、社会知觉的定义社会知觉是最初由布鲁纳(1947)提出。社会知觉一词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2、印象及其印象形成过程刻板印象3、社会知觉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等。4、社会判断我们的先入为主会强烈地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记忆,以至于作出错误判断。在许多实验中,人们事先的判断会强烈影响他们知觉和解释信息的方式。其他一些实验在给被试提供信息之后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植下判断成错误信念。这些实验揭示出,正如事前判断会扭曲我们的知觉一样,事后判断也会扭曲我们的回忆。直觉判断四、社会态度1、什么是态度态度
5、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2.态度的构成: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三个部分构成.3.态度具有五个维度:指向维度、强度维度、深刻维度、向中度或向中性维度、外显维度。4.态度的功能:手段性功能、知识功能、价值表达功能、自我防御功能、社会适应功能5、态度形成与改变理论态度学习论、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凯尔曼)、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态度的认知平衡理论(海德)五、内隐社会认知1、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格林沃德(A·G·Greenwaldetal,1995)提出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的经验(如用自我
6、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特征:社会性,积淀性、无意识性、启动性2、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所采用的是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研究方法有:补笔法、阈下条件法、反应时法、内隐联想测验(简称IAT,格林沃德提出,1998)。第十五章社会关系内容: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亲密关系偏见与歧视利他行为侵犯行为一、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1、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概念是指人与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交往而产生和发展的心理关系。在人际沟通与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涉及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并渗透到社会关系之中,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2)人际关系的建立
7、: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近和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3)三维人际需要理论(舒茨W·C·Schutz):人们有三种基本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4)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过程或互动活动中建立的。人际关系是在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交往双方可以实际感受到其存在。人际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体现了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吸引或心理上的排斥。2、人际沟通1)沟通的定义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沟通是人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