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

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

ID:45322919

大小:136.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1-11

上传者:U-25928
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I)一、单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70分)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11月第3个星期四定为“世界哲学日”。我们之所以要重视对哲学的学习,是因为它()A.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一门综合科学B.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C.哲学家思维活动的科学总结D.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科学总结【答案】B【解析】A项中“综合科学”和C、D两项中“总结”表述都是错误的。B项是正确的。2.“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唯物主义也必然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上述论断强调了()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B.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D.哲学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答案】C【解析】题目中,“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唯物主义也必然改变自己的形式”。思格斯的上述论断强调了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故C选入选。A、B选项强调的是哲学的作用,与题意不符。D选项表述错误,排除。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具体科学区别研究对象整个世界世界的某一特定领域任务揭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那种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3.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墨子、孟子以及西方哲学家都曾默想和探究“天”的道理。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句话生动形象的说明()A.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B.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结果C.哲学发展与大自然无关D.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解析】试题分析:默想和探究“天”的道理,体现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故D选项符合题意,当入选。A选项观点错误,哲学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发展而来,排除;B与题意无关,本题探讨的是哲学,而不是一切科学,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哲学发展与大自然有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考点:生活中处处有哲学4.孟子和王夫之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这种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A.都承认客观事物及其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C.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D.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孟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我”,是主观唯心主义,王夫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他们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AB都片面,材料并没有探究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问题,D不选,正确答案是C。考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生只要知识点扎实,就能从材料中看出孟子和王夫之一个是主观唯心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这两种观点都首先要回答谁是世界的本原。5.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C.“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气者,理之依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是唯物主义观点,“理生万物”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正确且符合题意;B都是唯心主义观点,C体现的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体现的获得认识的途径,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点睛】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6.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下列选项符合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发展顺序的是()①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③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处更无他物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A.①一②一③B.②一①一④C.③一①一④D.④一②一①【答案】C 7.对于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五行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下列观点与张衡观点蕴含哲理一致的是()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②神存则形存,神谢则形灭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理生气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张衡观点中的“元”指的是“元气”,把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当做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中把“天地”“阴阳”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②“精神”决定“形体”,是唯心主义观点。③把“火”看成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④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8.xx3月6日,浙江省杭州市,许多游客来到“三生石”前留影拍照。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近日爆红,其中有在三生石上刻下自己和爱人名字的桥段,有不少网友“入戏太深”,来到杭州一块三生石前刻字留念,认为在杭州三生石上刻上自己和爱人的名字就能成就好姻缘。这些网友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答案】A 【解析】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近日爆红,其中有在三生石上刻下自己和爱人名字的桥段,有不少网友“入戏太深”,来到杭州一块三生石前刻字留念,认为在杭州三生石上刻上自己和爱人的名字就能成就好姻缘。这些网友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属于主观唯心主义,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9.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①气者,理之依也②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④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①项强调“理”依赖于“气”,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排除;④项中的“理”指的是并不存在的“客观精神”,④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②项中的“心”与③项中的“理性”指的是人的主观意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答案选D。考点:唯心主义的派别10.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做“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也就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经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高鸣报晓的雄鸡”,也就是“事前诸葛亮”。哲学要成为“事前诸葛亮”和“事后诸葛亮”需要(  )①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②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③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④反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说明哲学要成为“事前诸葛亮”和“事后诸葛亮”一定是真正的哲学,即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②③适合题意;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不适合题意;任何哲学都反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④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①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辩证统一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③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④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直接选择D,①③不符合题意,不是马哲的基本特征,排除。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点评: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马哲的基本特征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常考点,考生应该掌握,本题依靠基础知识直接选择即可,难度不大。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人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B.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C.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D.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但是这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其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并且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故B正确;ACD不是科学的根本原因,排除ACD。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3.习近平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真正的哲学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C 【解析】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是错误的。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①③适合题意;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不适合题意;故选C。14.明代诗人钱宰的《拟古》一诗中云:“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C.世界上事物的运动都是循环往复的D.世界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无章可循的【答案】B【解析】该诗大意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故这首诗体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故C选项入选。A选项没有体现。C、D选项表述均错误。15.“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通过对所处情景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悲苦哀愁的境界。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所处情景是哀愁情绪的物质载体②哀愁情绪是所处情景的真实再现③哀愁情绪对所处情景具有决定作用④诗人的哀愁情绪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哀愁情绪是所处情景的主观反映。③选项表述错误,情绪作为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题目中,李清照通过对所处情景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悲苦哀愁的境界,其中,所处情景是哀愁情绪的物质载体,诗人的哀愁情绪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故①④选项入选。选B。16.“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它很有效地指导了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①作为自然规律,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发展②具有科学性,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来自实践,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④对人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因而是正确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说明人们能够认识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规律,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选项②符合题意;这一时间认知体系来自实践,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故选项③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二十四节气”属于人们对事物对认识,不是自然规律,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判断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因为对人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17.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有()A.飞矢不动B.静者静动,非不动也C.人一次也踏不进同一条河流D.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难度较低。“飞矢不动”只调了静止,没有看到运动,只看到运动的特殊性,没有看到运动的绝对性,A错误;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正确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故B正确;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过分夸大了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故C不符合题意;“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体现相对主义和诡辩论,D错误。故选B。18.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上述两种观点()A.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夸大了物质的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C.前者正确,它说明物质都是运动的;后者错误,它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诡辩论D.前者错误,它夸大了物质的运动;后者正确,它正确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是正确的;后者的观点认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将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错误的,排除。19.千百年来,凭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转换,中国画于发展中寻觅传承,于传承中孕育发展,突破中不逾矩,圭臬中求突破,亘古至今。这体现出()A.一切运动变化都会促进事物的发展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发展就是对传统的充分肯定D.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答案】B【解析】中国画于发展中寻觅传承,于传承中孕育发展,突破中不逾矩,圭臬中求突破,亘古至今。这体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项符合题意;只有上升的运动变化才叫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实质是“扬弃”,AC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D项错误;正确选项为B。【点睛】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20.一位速滑高手说:“一般情况下,速滑转弯倾斜角在45度到60度之间为最佳,这样滑跑起来更省力更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上的“弯道”超越,也不是蛮跑,同样要讲方法、重技巧。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B.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良好精神状态对人们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D.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方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规律是客观的,“讲方法、重技巧”是按规律办事的体现,故A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说法错误,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排除;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规律,而非意识,排除;D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讲方法、重技巧,而非总结出经验和方法,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规律的客观性2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理解。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B正确;不能把它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A错误;“客观实在”性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C、D错误。故选B。22.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答案】C【解析】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故C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B选项强调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排除;D选项是物质的定义,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点睛:学习意识的能动性时要克服以下几个错误观点:(1)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人的认识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2)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将一切客观事物认识穷尽。”(3)把“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等同于“人的意识能够直接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23.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梦境是人的一种潜意识,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以及身体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上述研究结果说明(  )A.意识是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的主观映象B.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D.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答案】B【解析】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梦境的研究结果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适合题意;正确的意识与客观存在相符合,A错误;C、D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点睛】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客观事物会完全一致,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意识能反映出来,恰恰说明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24.“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土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为共筑中国梦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因在于()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可以决定物质【答案】B【解析】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反映,A是错误的,排除;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因在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B适合题意;C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物质决定意识,D错误。25.Google、Twitter、维基百科、微博……,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方式。因此,有同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结论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了,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因为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B.是错误的,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自于实践C.是正确的,肯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D.是错误的,否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途径【答案】B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6.目前,全球沙漠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1/5,且沙漠面积仍有扩大的趋势。土地沙漠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头号杀手。防治沙漠化,保护地球共同家园,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这说明(  )A.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受自然规律制约C.实践的主体是人,人的意识决定实践D.实践具有历史性,随着时代而发展【答案】A【解析】防治沙漠化,保护地球共同家园,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这说明实践具有社会性,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A适合题意;B、D也是实践的特征,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决定认识,C说法错误,排除。27.古代中国民间认为月食是“蟾蜍食月”或“天狗吃月”,随着科技发展和观测工具的不断更新,人们早巳能够给出月食的科学解释了。这说明()①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科技的发展③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发展④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古代中国民间认为月食是“蟾蜍食月”或“天狗吃月”,随着科技发展和观测工具的不断更新,人们早巳能够给出月食的科学解释了。这说明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①③适合题意;②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28.林语堂说:“人生在世,幼时以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人在一生中思想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A.个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B.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C.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D.作为认识基础的灵感稍纵即逝【答案】C【解析】从不懂到懂,从懂到不懂,是因为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C项符合原因;A项与题意不符;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B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项错误;正确选项为C。29.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答案】A【解析】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A表述正确入选。B选项错误,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只有一个真理性认识。C表述与题意无关。D选项错误,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试用范围。点睛: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1)真理的客观性 ①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一,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实践本身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②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30.“真理+1=谬误,谬误一l=真理。”该等式形象地说明()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③真理包含符谬误的成分④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1=谬误,谬误一1=真理。”该等式形象地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故①②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④说法错误,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界限,不能说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真理的特点31.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金融业在经济升级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创新推出针对性强的金融措施,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互配合,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支撑。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 【解析】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③④适合题意;联系是多样的,但不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能够存在,①是错误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原有的联系,调整和改变状态,从而建立新联系,②是不科学的;故本题答案选D。【考点定位】联系的多样性【名师点睛】联系的多样性(1)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3)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4)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32.随着徽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大量的政府机构、官员入驻微博,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这表明()A.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C.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A说法错误;无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说法错误;通过政务微博加强政府与民众互动,这是人为事物的联系,B与题意不符;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D说法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33.从哲学上分析,对“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正确理解是()A.得到中原就可以永远得到天下B.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会对整体产生决定性影响C.没有注意到到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地位D.把握住部分就能搞好整体【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中原者得天下”是指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B适合题意;A不是哲学道理,排除;C是强调整体的作用,不适合题意;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34.“雄安新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地区、部门。各地区、部门之间能否高效沟通、通力合作,决定着“雄安新区”建设的成效。这告诉我们()①关键部分决定整体功能,要用局部发展带动整体②各个具体要素相加起来,就有了系统结构的优化③要统筹全局,以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④要坚持系统优化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题意主要强调要着眼整体,统筹局部。部分只有以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才能推动整体发展。③④项符合题意;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①项表述不准;系统不是要素的简单相加,②项错误;正确选项为。.【点睛】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强调整体)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35.“智慧城市”通过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从哲学上看,“智慧城市”()A.打破常规,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B.发挥了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决定作用C.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D.说明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智慧城市的建设注重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的“和谐高效地协作”,是着眼整体,树立全局意识,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所以C说法正确;认为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是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故A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部分在构成整体的过程中,只有以合理的、优化的方式构成整体,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局部功能之和,故D错误。因此,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系统优化的方法。二、问答题(2题,共30分)36.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全新判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为新时代我们党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判断,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是根据国情做出的正确判断。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为新时代我们党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解析】本题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党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进行分析,按照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的顺序答题。 【点睛】演绎型主观题(“体现型”):这类题目的形式一定是给出相关的情景材料,且一般包含着多层意思,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从逻辑思维形式讲,此类题属于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式主观题。解答此类题须先将材料分成若干层意思,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37.H市政府在首批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两年后,决定实施城区二期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项目,并就二期网点选址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市民反响热烈。市政府根据市民意见和建议,结合一期的使用状况,按照优先考虑居民点、公交点、商贸点、公共服务点的原则,对网点选址方案进行了调整,移位、取消、新增了许多网点。该项目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在方便市民出行、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等方面成效显著,获得了市民的普遍赞誉。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说明H市政府上述做法的正确性。【答案】①H市政府结合一期的使用状况和市民出行的需求确定了二期网点选址方案,符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H市政府根据市民出行的新要求、交通拥堵的新情况作出城区二期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的决策,符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H市该项目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在方便市民出行、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等方面成效显著,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H市政府制定二期网点选址方案是为了方便市民出行、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符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解析】本题以H市政府实施城区二期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项目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设问指向H市政府上述做法的正确性。回答正确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然后结合材料H市政府的做法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