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295090
大小:234.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3青藏地区学案鲁教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地理1.3青藏地区学案鲁教版必修31.知道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3.掌握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课前先学】1、位置:昆仑山、、以南,横断山以西以北2、范围: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和甘肃省小部分。3、自然条件:总特点:“高”“寒”地形:以高原为主,主要包括高原和盆地气候:主要是气候4、读图:(1)填出本区的邻国:①,②,③,④。(2)填出序号代表地形区名称:A山脉,B山脉,C盆地,N高原。在图中标出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3)河流:G、H、I、K、M。(
2、4)城市⑤有“日光城”之称;⑥是我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地热电站,本区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是处于:甲板块和乙板块交界处。【课堂活动】[活动1]结合板块构造学说思考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雅鲁藏布江谷地热丰富的原因。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雅鲁藏布江谷地热丰富的原因:[活动2]回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的知识,回顾地势高导致气候寒冷的原因。结合中国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区域地理课本78页,图3-1-16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3-1-17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析青藏地区气温特点。(1)、说出青藏高原气温特点及成因青藏高
3、原气温特点成因(2)、结合中国降水量分布图(课本79页,图3-1-18中国年降水量),描述青藏高原区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3)、总结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课内检测】1.青藏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A.湿热B.高寒C.干旱D.高热2.下图是我国四地气温降水资料图,甲、乙、丙、丁位于不同的地理分区,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地理分区是( )A.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南方地区 B.青藏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 C.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D.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3.我国青藏
4、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相似之处是( )A.热量充足B.水资源丰富C.光照充足D.土壤肥沃4.拉萨被称为“日光城”,是因为( )A.地势高,气温低B.纬度高,光照时间长C.地热资源丰富D.睛天多,日照时间长5.造成青藏高原地区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季风6.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差异比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形特征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特征冬寒夏凉日光充足降水少【课后作业】1.青藏地区气候的特点是( )A.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B.冬季温
5、暖湿润、夏季炎热少雨C.冬冷夏热、降水丰富D.冬季寒冷、夏季凉爽读图回答2-4题2.城市N以西的铁路名称的( )A.青藏铁路B.兰青铁路 C.兰新铁路D.宝成铁路3.M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A.热量、光照B.光照、水源C.水源、地形D.地形、热量4.与上海、天津相比,城市N作为毛纺织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是( )A.接近市场B.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C.接近原料产地D.交通运输方便5.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高坡
6、陡,地势起伏大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6.读“中国地理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图中数码号所代表的地区名称: ①_________地区;②_________地区;③_________地区;④__________地区。(2)、①区与②区的界线大致是通过__________一线。(3)、③区著名的果品有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这里瓜果特别甜的原因的是__________。①区主要种植_______(粮食作物);②区是我国_
7、_______(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河流无______现象。(4)、①区矿产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②区矿产中以__________为主;(5)、③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④区气候高寒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