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I)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I)

ID:45278234

大小:173.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I)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I)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I)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I)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I)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II)注意事项:.1.把选择题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主观在答题卡上书写时要字迹工整,写在相应位子。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2.5分,共30题75分)1.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三公九卿制D.郡县制【答案】A【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但由于诸侯拥有世袭特权,久而久之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这是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A项。

2、宗法制不会造成“分散性、松散性”,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CD项。点睛: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到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2.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齐与秦并称东、西帝的提议。上述现象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诸侯地位日益平等B.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C.皇帝制度已经形成D.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答案】D【解析】西周时期分封制促使周王形成天下共

3、主的地位,材料体现的是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增强,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材料并未体现“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排除B;皇帝制度产生于秦朝时期,排除C;材料中“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齐与秦并称东、西帝的提议”体现出宗法分封制的崩溃,D与题意相符。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楚国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的分析理解。3.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

4、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C.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答案】C4.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中国古代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宗法制B.禅让制C.礼乐制D.郡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特点,故A正确。禅让制,没有以血缘关系亲疏远近,故B排除。礼乐制,属于等级秩序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郡县制

5、,属于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5.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虑,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派进文官做知州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设参知政亊为副相【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宋太祖“选儒臣”意即选文官,“分治大藩”则是指治理地方,因此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派文臣任知州。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中的“选儒臣干事者”,排除;三司使和参知政亊是中央官员,不符合“分治大藩”,排除CD项。6.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

6、其侍从頋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对这种设置正确的认识是A.明淸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答案】D【解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但是没有决策权;康熙帝设南书房,将中枢权力机构一分为三,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相互牵制,从而强化皇权。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7.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亊,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由此可见,通判的设立A.加强了君主专制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避免了地方集权D.独揽了地方行政大权【答案】

7、C【解析】材料中的“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必须“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说明通判的设立有利于牵制地方官员,避免了地方集权。故答案为C项。通判的设立是对地方行政制度采取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从材料信息来看,通判没有独揽地方行政大权,排除D项。8.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索淸白浊如泥,高笫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主要反映了A.王位世袭制的弊端B.察举制的弊端C.门笫成为选才标准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