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271889
大小:3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单元过关检测卷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单元过关检测卷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本部分在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炊黍(shǔ) 虚幌(huǎnɡ) 纤尘(xiān) 辛夷坞(wū)B.碣石(jié)罟师(ɡǔ)霹雳(bī)鸾回车(luán)C.朝槿(jǐn)膏腴(yú)羌笛(qiānɡ)殷岩泉(yǐn)D.扁舟(biǎn)万壑(hè)商贾(ɡǔ)怳惊起(huǎnɡ)解析:A项,“坞”读“wù”;B项,“霹”读“pī”;D项,“扁”读“piān”。2.下面
2、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当今的小说作品泥沙俱下的大环境中,一些网络小说错字连篇,内容恶俗,让很多读者斥之为不刊之论。相比之下,当代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不孚众望,凭借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成为了长篇小说中的经典。近期,由《白鹿原》改编的同名电影入围台湾金马奖4项题名,这也是该影片参加柏林电影节后角逐的国内重要电影奖项。A.泥沙俱下 B.不刊之论 C.不孚众望 D.题名解析:A项,泥沙俱下:土和沙石跟着水一起流了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B项,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C项,不
3、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D项,题名:题目名称,写作、印刷品、讲述或影印作品名称;写上姓名作为标记。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A.人们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涉及隐私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泄漏贩卖的危险,网络信息安全确实令人堪忧。B.据有关部门透露,首届“广州国际马拉松赛”的比赛线路,选择以珠江新城为起点,海心沙为终点的原因之一,是希望展现城市建设的成果。C.研究表明,“休闲阅读”不但能起到消遣放松的作用,还能开阔人们的视野,具有养心益智、陶冶气质情操,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D.我们只有以包容心认真积极地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
4、在交流中化解矛盾,就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发展。解析:A项,成分赘余,“堪忧”即“可忧、值得忧”;应删去“令人”,或改为“令人忧虑”。C项,成分残缺,“具有”的宾语中心语缺失,应在“陶冶气质情操”后加上“的功能”。D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正确搭配应为“只有……才”或“只要……就(也、都、便)”;应将“就能”改为“才能”。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D)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______。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________
5、,所以追随者众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A.①④③⑤⑥② B.①⑥④②⑤③ C.④③②⑥①⑤ D.④①⑥②③⑤解析:本文段围绕着“谭鑫培与杜甫在精神上的共同点”这一话题展开。解题时要
6、注意上下句勾联。第④句是杜甫诗歌风格的特征,应紧承上句“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第①句是“所以追随者众多”的原因解说;接下来的句子则是对两者风格相似的具体阐述;第⑥句与第②句的顺序由第③句中的“悲凉与苍劲”决定;第③⑤句的顺序由关联词“只有……,才……”确定。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认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
7、。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