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226657
大小:5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1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科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xx-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科班)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为周礼之一。西周至清朝的历代政府多将其视为倡导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谦让不争的道德教化举措,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据《仪礼》等文献记载,乡饮酒礼正式的宴饮过程分为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无算乐等环节,在升降拜答、注重行为仪式感的同时,将《诗经》音乐的演唱、演奏融入其中,使道德礼仪的思想主张在艺术层面得以充分展现。②作为诗乐艺术集
2、中展示的乐宾环节,共囊括了十八首《诗经》作品,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演绎,以表达对宾客的尊敬和慰劳,同时在礼乐教化的层面突出厚重典雅的君子风貌,彰显人伦之道。乐宾环节,可分为升歌、笙奏、间歌、合乐四个阶段。③正式的诗乐演出结束后,宾主双方进入开怀畅饮的无算爵环节。只要不酒后失仪,那么饮酒可以不限量,所以叫无算爵;其间乐工一直在演奏、歌唱诗乐,所以叫无算乐。席间,举杯连连,歌声阵阵,雅乐为伴,和乐且湛。借助诗乐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和层层递进的互动演绎,礼仪的严肃性与宴饮的娱乐性得以有效、自然地融会贯通,使乡饮酒礼的整个宴饮过程,更像是
3、一场规模宏大的礼乐艺术演出。酒、礼、诗、乐在此和谐满盈、交相辉映,给人以强烈的精神体验和文化熏陶。④在乐宾的诗乐表演中,乐工的动作、位置、朝向等细节都体现出丰富的礼仪元素,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升歌与笙奏随着宴饮的节奏,从独立表演到呼应表演,再到合作表演,显示出礼乐艺术清晰、严谨的章节段落感,以及审美体验的完整性。⑤值得一提的是,乡饮酒礼中乐工们或坐于堂上鼓瑟歌唱、或立于堂下吹笙演奏的技艺分工与表演模式,与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巅峰——隋唐燕乐中的,坐部伎与立部伎极为相似,只不过后者在乐队规模上更为庞大、音乐风格上更加多元。这也说
4、明,乡饮酒礼诗乐艺术作为一种兼具雅乐与燕乐(又称宴乐)功能的演出蓝本,对古代音乐艺术向专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和深远的影响。⑥作为一种专业化的音乐表演形式,乡饮酒礼诗乐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将声乐演唱与器乐演奏有机结合,从而增强音乐语言的表现力。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有声乐语言和器乐语言之分,各有特色,互为补充。早期的诗乐艺术明显是以声乐歌唱为主,但随着礼乐表演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器乐演奏的艺术功能逐渐被放大、强化。而笙的构造与演奏方式,使其非常接近人声,加之丰富的力度变化与特殊的和声效果,奠定了笙在古代诗乐表演中的重要地位
5、。乡饮酒礼中演奏的六首笙诗在《诗经》中有目无辞,作品原初是否有唱词,长期以来都有争议。但从音乐体裁与表现方式的层面,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作品理解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无言歌,而且这些作品都有明确的文学性主题,与今天标题音乐性质的器乐作品很类似。(节选自何洋《乡饮酒礼中的诗乐》,《光明日报》xx年7月9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饮酒礼在宴饮中将音乐融入其中,使道德礼仪的思想在艺术上得以充分展现。B.乡饮酒礼的“无算爵”环节,宾主双方饮酒可以不限量,但前提是不酒后失仪。C.“升歌”与“笙奏”的演
6、奏过程体现了礼乐艺术的章节段落感和审美体验完整性。D.乡饮酒礼诗乐艺术对古代音乐艺术的各方面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介绍乡饮酒礼的宴饮过程和诗乐艺术等相关内容。B.文章第③段主要介绍“无算爵”、“无算乐”环节的礼乐艺术及其给人的精神体验。C.文章第⑤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详细论证了乡饮酒礼诗乐对古代音乐艺术的影响。D.文章第⑥段主要围绕乡饮酒礼诗乐声乐演唱与器乐演奏有机结合的特色展开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乡饮
7、酒礼“乐宾”环节的音乐,主要是为了突出礼乐教化中的君子之风、彰显人伦之道。B.在乡饮酒礼“无算乐”环节中,酒、礼、诗、乐和谐满盈,给人以精神体验和文化熏陶。C.早期诗乐艺术以器乐演奏为主,随着礼乐表演专业化的提高,其艺术功能被放大、强化。D.“无言歌”与今天“标题音乐”的器乐作品很类似,是因为作品都有明确的文学性主题。二.文言文阅读(13分。选择题8分,每小题2分:翻译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4-8题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8、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