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91625
大小:6.66 MB
页数:79页
时间:2019-11-10
《《元杂剧概况》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元杂剧概况一、元杂剧的起源1、概念:元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称为“北曲”。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北杂剧。2、几种说法:胡祗遹《赠宋氏序》:“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尚而变。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变而为杂剧。”(《紫山先生大全集》卷八)胡祗遹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上距蒙古王朝正式称元只有二十三年。他所说“近代教坊院本”,当指金
2、院本。陶宗仪《辍耕录》:“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罗宗信《中原音韵·序》:“国初混一,北方诸俊新声一作,古未有之。”虞集《中原音韵·序》:“我朝混一以来”,‘‘自是北乐府出”。周德清《中原音韵》,把杂剧中的唱词和散曲合称为‘‘北乐府”,《自序》中说“北乐府”的完备始自关汉卿、白朴等作家。杨维祯《沈氏今乐府序》中则说关汉卿、庾天锡(一作天福)是首先创作杂剧之人:“其于声文,缀于君臣、夫妇、仙释氏之典故,以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美恶成败之观惩,则出于关、庾氏传奇之变”。。综合
3、分析以上各种说法,大致可以断定:第一,杂剧这种戏剧样式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到元初,也就是十三世纪初叶到中叶这个时期内,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阶段;第二,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改称元王朝以后。二、杂剧的体制折、楔xiē子和本元杂剧剧本结构通常分为四折一楔子,合为一本。个别作品也有一本分五折、六折,还有一些作品用两个楔子。一折一场景:如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只有一个场景:杜家妓院。一折二场景:《望江亭》第一折就有两个场景:清安观观内和观外。一折三场景:《窦娥冤》第一折却有三个场景
4、:赛卢医药铺、从药铺到‘‘庄上’’的荒僻所在和蔡婆婆家。这种场景(时间,地点)即刻变化,相应的故事情节迅速转换的手法,一直影响到后世各种戏曲,‘‘连场戏”成为我国民族戏曲的一个显著特点。楔子:楔子的篇幅比折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交代剧情开端,起“序幕”的作用,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脉剧情的作用。有的戏剧史研究者还认为第四折后也可设置楔子(孙楷第)。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中有十四本都有楔子,其中《东窗事犯》用两个楔子,所以实际上三十个剧本中用了十五个楔子,占二分之一。明刻《元曲选》一百种剧本中,有楔子的更占三
5、分之二以上。这说明它是折的重要的补充部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唱词(曲文)元杂剧剧本中通常注明“唱”(唱词)、“云”(宾白)和“科”或“介”(表情,动作)。这三者交相配合,起到刻划人物,表现剧情的作用。唱词的安排,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每折在音乐上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四种,不相重复。第一折:仙吕宫第二折:南吕宫第三折:中吕宫第四折:双调。也有部分剧本(包括关汉卿,白朴和马致远等名家的作品)变换这种程式,通常是在二、三、四折变换,第一折不用仙吕宫的属个别情况。楔子则常用仙吕。周德清《中原音韵》
6、记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十二种,即所谓“五宫七调”。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为“北九宫”。每个宫调下又有曲牌——曲子的调名,杂剧的曲文要按照曲牌的规定来填写。这样,每一折就构成同一宫调下的各种曲牌的组列,数量不等,最短的只用三个曲牌,最长的可用二十多个,通常用十个左右。这种组列,就叫做联套,套数、套曲。如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用仙吕宫,组列曲牌是[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醉中天]、[金盏儿]、[醉扶归]、[金盏儿]、[赚煞]。“平分阴
7、阳,入派三声”:《中原音韵》据杂剧、散曲用韵,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这就把六朝以来的韵书所定的平上去入四声,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仄要求:比诗词格律为自由,但它要求用仄声时区别上去,用平声时分清阴阳,和宋词的声律讲究有相似之处。对仗要求:常用对句,但可不计平仄。用韵要求:分为十九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盐咸、廉纤。每折戏的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韵脚较诗词频繁,甚至句句押韵。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三折[中吕迎仙客
8、]曲有“望中原,思故国,感慨伤悲。一片乡心碎。”周德清称赞说:“‘原’‘思’属阴阳,‘感’‘慨’上去,尤妙。”“借宫’:即借用别的宫调中曲牌,如中吕联套可借用正宫曲牌,但“借宫”也有一定限制,一般限于调门相近的宫调。燕南芝庵《唱论》:仙吕宫——“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悲”,中吕宫——“高下闪赚”,双调——“健捷激袅”。《窦娥冤》第三折用正宫而不用中吕,正宫表现“惆怅雄壮”,更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