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II)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II)

ID:45189106

大小:986.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11-10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II)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II)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II)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II)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II)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I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II)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说:“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这反映了A.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B.国家政治体制尚未健全C.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D.“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可知诸

2、侯在地方治民,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天子和诸侯权力的问题,诸侯崛起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已经是奴隶社会的末期,“体制尚未健全”不符合史实,排除B;春秋时期是分封制的崩溃时期,“家国一体”不符合史实,排除D。2.何尊是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的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据此可知A.中国人的世界观已形成B.西周初年的疆域东至洛邑

3、C.“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D.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答案】C【解析】“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等字眼意在强调材料意在反映“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尚未形成,西周初年的疆域并未东至洛邑,选项A、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中“必须”这个说法过于绝对,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C。3.西周时期,与中原较近的诸侯国墓葬内除了突出国君及夫人的地位外,其他有血缘关系的族人也会埋葬在其附近,但晋国公墓内只有诸侯国君及夫人墓,未见其他与之有血缘关系的族人的墓葬。

4、这种现象说明A.周礼对晋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淡薄B.诸侯国与周王室血缘亲疏导致墓葬差异C.周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渐趋瓦解D.诸侯国与周王室地理位置影响墓葬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期,与中原较近的诸侯国墓葬内除了突出国君及夫人的地位外,其他有血缘关系的族人也会埋葬在其附近”可知西周时期,周礼对贵族的墓葬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具有血缘关系的贵族一般都葬在同块墓地;但材料中晋国公墓只有诸侯国君及夫人墓,未见其他与之有血缘关系族人的墓葬,说明丧礼制度对晋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较小,A项正确。

5、晋国国君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故不是诸侯国与周王室血缘亲疏导致墓葬差异,B项错误。丧礼是维护宗法制的重要制度之一,而宗法制渐趋瓦解是在东周时期,C项错误。材料强调周礼对晋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淡薄,与地理位置的影响无关,D项错误。4.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C.宗法制维系统

6、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答案】A【解析】根据“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说明自先秦到秦汉史籍编写追本于黄帝,具有华夏统一的意识,A正确;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5.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

7、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D符合题意;AB均属于无关项;材料没收涉及铁犁牛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6.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多有“隐民”“私属徒”之类的称呼。“民”和“徒”在以前都是奴隶的称呼。春秋时期,“隐民”“私属徒”却具有了新的含义,指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荫庇户,即依附农民。这些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封建剥削关系的出现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C.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D.自耕农经济逐步确立【答案】A【解析】【

8、详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材料中对于“民”和“徒”由奴隶到依附农民的转变说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故A项正确;此时属于公田向私田转换时期,井田制并不是彻底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土地性质转换时期,并不是土地兼并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土地公有向私有制转变时期,自耕农经济是战国时期才得以确立,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关键词,““民”和“徒”在以前都是奴隶的称呼。春秋时期,“隐民”“私属徒”却具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