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VI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xx-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VII)一.选择题。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50分。1.《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孔子对此评论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这主要表明了()A.孔子的正名主张得以实施B.诸侯可在本国再分封C.卫国的专制君权面临冲击D.礼乐制度已趋于崩溃2.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
2、贤而已。”该思想属于()A.墨家B.儒家C.法家D.道家3.表1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史料历史材料出处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礼仪,乱汉制度。《汉书·武五子传》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汉书·儒林传》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5000枚竹简,包括《悼亡赋》《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A.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B.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D.儒学思想注重民间传播4.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
3、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汉武帝时期()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B.儒法思想并行发展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D.君相之间矛盾尖锐5.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缪作《钱氏家训》,提出“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治家思想。这表明()A.受到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B.体现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C.彰显学优则仕的理想追求D.蕴含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6.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据此可知,当时()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
4、思想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7.王阳明认为,“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诫”“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这表明了王阳明()A.弘扬托古改制的精神B.意识到良知的普遍性C.否定儒家经典的价值D.敢于挑战儒家的权威8.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A.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9.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5、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10.某历史研究课上,历史教师出示了两个片段:(Ⅰ)科举产生的士大夫,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时尚。(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该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B.西汉政府对儒学的大力推广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11.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12.在朱熹
6、等人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出()A.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B.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D.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13.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B.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C.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D.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14.李贽认为,耕田者知道秋天能有所收获,所以才辛勤劳动;居家者私仓积之获,所以治家必力;为学者为了博取功名利禄,所以能够潜心于举业;为官者如果没有
7、俸禄之私,虽召之也必定不肯来。由此看来,李贽()A.鼓励人们追名逐利B.颠覆了程朱理学的人欲观C.肯定了人的正当利益需求D.强调人的私欲是唯一的人性15.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16.“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格物致知B.尊崇道统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