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83658
大小:52.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学业分层测评12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历史学业分层测评12新人教版1.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解析】 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反对王安石变法。【答案】 D2.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D.均输法【解析】 王安石变法中
2、,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在使用。【答案】 A3.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免役法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解析】 关键信息是“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市易法是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因而选D较合适。A项是政
3、府组织修建水利工程。B项是民户向官府交钱,官府雇人充役。C项是重新丈量土地,计算税收。【答案】 D4.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抑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③④【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保甲法的目的,排除①;青苗法、募役法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④;故选B项。【答案】 B5.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
4、不减二十万”。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缓解了财政危机 ③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 ④缓和了社会矛盾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 题目材料反映出官府的府库充实,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也不可能彻底扭转积贫局面;题目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矛盾。因此,③④叙述均不正确。【答案】 A6.为扭转北宋中期“寇盗充斥,劫掠公行”,而宋募兵却“大率势力怯弱,与贼不敌”的局面,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 )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军器监【解析】 “寇盗充
5、斥”指的是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北宋时期,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而官兵又因战斗力差而镇压不力。针对这种情况,王安石在变法中实行了保甲法,一方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答案】 A7.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
6、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中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对变法的结论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
7、)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1)根据材料一,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根据材料二分析其所持态度的原因。(2)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根据
8、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宽富而困贫”“使农民失业”等关键词可以判断出其反对变法的态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分地计量”、“以地之等,均定税数”等有效信息可知其反对变法的原因。第(2)问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第(3)问要依据材料四归纳概括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