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53010
大小:9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0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xx-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无答案)xx.10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①第1-5课。―、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毎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史学家认为西周社会与商朝一样,仍是由贵族
2、、平民、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对这种现象的原因合理的解释是A.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B.宗法制进一步细化了西周贵族等级C.世袭制造成了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神化了西周王权2.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3.“王”
3、本是夏商西周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历代大王上位之后表示自己功德不足与上古帝王媲美.故只称王,不称帝).舂秋时始有诸侯称“王”,到了战国时诸侯纷纷称“王”。这实质上反映了A.战国时罔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C.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D.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
4、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5.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不正统,遭到历代官吏的非议或史学家的谴责。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她通过不正当手段即位B.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C.武则天的执政能力不佳D.在古代妇女不能参与政治6.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柯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这主要反映出李白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B.认为秦朝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C.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充满赞叹D.认为秦朝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7.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
5、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8.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琛出的制度特征是A.皇位世袭B.天命神授C,皇权至上D.以法治国9.通过一系列诏令和措施,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这样,在人才选拔制度上汉武帝推动了A.由高门政治向选贤政治的转变B.地方人才选拔荐官体系的构建C.系统考按中央官吏标准的制定D.对被举荐人考试方法的类别界定10
6、.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材料反映出A.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B.察举制失去举荐的公平性C.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D.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专政11.中国从两汉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和官职并自成体系,地方监察官直接由中少知察机构统领,监督机构相对独立。这一特色A.有利于监察效能的发挥B.改变了监察制度的初衷C.削弱了地方官吏的行政权D.导致了监察权力的滥用12.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赦;在宋代,宰相向皇帝上劄子(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先得皇帝统一或批改,再正
7、式拟旨;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决策权在皇帝。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A.皇帝可直接章承六部职能B.丞相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C.君相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D.皇权向高度集权方向发展13.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统治范围B.加强中央集权C.密切经济交流D.改革官史制度14.中国古代监察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