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20996
大小:6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学者认为,清明节成型于大唐盛世,是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三者 ▲ 而成的节日。 ②有关领导谈及市政工程建设及城市管理工作问题时着重指出,城市管理要标本兼治, ▲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③有的地方以山色取胜,有的地方以水色撩人,唯独在这里,水与山 ▲ :水是岷江的水,山是青城的山,而我们就是这岷江水畔的山水人家。A.融汇 持之以恒 相得益彰 B.融汇 锲而不舍
2、 相映成趣C.融合 锲而不舍 相得益彰 D.融合 持之以恒 相映成趣2.楼在古代作为名胜,诗人多有登临赋诗的雅兴。下列诗句,不太可能题在岳阳楼的一项是(3分)A.白浪翻江无已时,陈蕃徐孺去何之。B.莫道巴陵湖水阔,长沙南畔更萧条。C.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D.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3.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 ,
3、 。 , , 。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A.②⑥①③⑤④ B.②⑤①③⑥④ C.⑤④②①③⑥ D.⑤②③④⑥①4.依据语境,填入下列语段中画横线处的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家家户
4、户贴起红色的楹联,放眼望去如千万树红梅竞相开放。春联,怎么看怎么像穿戴一新的红妆妺子,往谁家门前一站,就是满院喜庆,一派春光。笑声中,漫步小巷,一一欣赏邻近人家的春联也是别样乐趣。“百花争艳祖国春光好,三阳开泰改革事业兴”、“”、“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读着这些春天的楹联,仿佛信手推开了一扇扇温热厚实的大门,门内和谐美满,欢声笑语,花团锦簇,恍惚之中,竟有一种微醺的醉,感觉自己是与浩浩荡荡的春天迎面相逢了。A.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B.湖中亭湖边亭亭亭含笑,山上水山下水水水有情C.车水马龙农家乐,花香鸟
5、语大地春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5.依据诗意,作者感到被“啮咬,绞伤”的原因,最可能的是(3分)花是无声的音乐/果实是最动人的书籍/当它们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起我的一片叹息(杨唤《花与果实》)A.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B.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C.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D.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有北宋赠大司徒富文忠公彦国行状司马光①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及
6、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识深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②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相公尊重”,客踧踖起退。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③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所亲问其故,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堪也。”士大夫亦知其心,无
7、怨也。④尝欲之老子祠,乘小轿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喜公之出,随而观之,至于安门,市为之空,其得民心也如此。及违世,士大夫无远近、识与不识,相见则以言,不相见则以书,更相吊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呜呼!苟非事君尽忠,爱民尽仁,推恻怛至诚之心,充于内而见于外,能如是乎?(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五,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莫之能屈屈:使……屈服B.皆与之抗礼抗:匹敌,抗衡C.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致:辞去(官职)D.吾衰疾不能堪也堪:承受7.请简要探究文章第二段在写法上的作用。(3分)8.把文
8、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相公尊重”,客踧踖起退。(2分)(2)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