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082390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09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不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25.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纽带C.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2、 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26.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27.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
3、长→暂停调整→新突进……”。建国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28.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杜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2
4、9.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记载有埃菲比亚军训制度,参加军训的雅典青年,政治、经济和法律权利受到一定限制。他们的誓词中有:“我将永远服从那些合理地进行统治的官员,服从现行法律和将在未来被制定出来的合理法规。”这一制度的存在说明古代雅典A.民主政治的范围狭窄B.对外扩张战争频繁C.国家利益高于个人自由D.对公民义务的强制性有违当时的民主原则30.美国思想家杰斐逊在论述弗吉尼亚州议会权力时说:“这些权力由多数人行使而不是由一个人行使,也不会减轻(暴政的程度)。一百七十三个暴君(弗吉尼亚下院有一百七十三个议员)和一个暴君一
5、样,都会压迫人。他们即使是由我们自己选出的,也不会有什么好处。一个选出来的暴政并不是我们争取的政府”。在此,杰斐逊主张A.权力分立 B.议会至上 C.强权政治 D.主权在民31.下表反映出20世纪下半期世界各文明政治控制的领土数量发生变化,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不全年份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19711280.6393.6918.31034.619931271.1392.31105.4716.9A.用两个政权并存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B.利
6、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C.采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D.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35.xx年,美国学者彼得·马什在《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从1780年到20世纪末,人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即蒸汽机革命、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前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而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此材料反映的信息是A.工业生产呈现分散化特点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C.工业生产呈现均衡性特
7、点 D.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40.(25分)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于罗斯福新政,当时的美国、中国都颇有看法,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美国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美国某艺术家的歌曲(1934年前后)中国罗斯福的经济控制主张,实际上并未离开美国的传统政策,其结果是“不会有几分收成的”、“是不能乐
8、观的”。它恐怕“连许多经济的坏习和制度的缺点”都无力或不敢加以改革。——刘觉民:《罗斯福的经济复兴计划与美国的经济控制政策》(1933年)材料二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年—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