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074163
大小:34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09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地理试卷纯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地理试卷纯含解析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题型注释)下图为太平洋沿30°纬线的表层水温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有关图中a、b、c、d四处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a—西邻荒漠地带 B.b—洋流由北向南C.c—常年高压中心 D.d—全年温和多雨2.夏至,a海域日落之时,d海域最有可能欣赏到()A.当日夕阳 B.前夜渔火 C.同日星辰 D.次日朝霞3.对于水循环来说,水汽贡献率最大的海域是()A.a
2、 B.b C.c D.d【答案】1.C2.C3.B【解析】试题分析:1.据图可知,8月份水温高,可知为北半球,且位于30°纬线上,可知该海域为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a位于120°E附近,位于我国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处位于副热带太平洋西侧,可知流经该处的洋流为日本暖流,自南向北流;c位于太平洋中部,下垫面性质均一,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位于太平洋东部,美国西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a在地方时18:00
3、之后日落;a、d两地地方时相差约16小时,故a海域日落之际,d海域的地方时在2:00之后日出之前,即两地处于同一天,此时d海域最可能欣赏到同日星辰。3.水汽贡献率最大即蒸发量最大。b位于副热带太平洋西侧,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使蒸发量加大;a、距离陆地较近,受陆地影响大,水汽蒸发量较小;c处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蒸发量小;d处位于副热带太平洋东侧,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蒸发量小。考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方时的计算;水循环约旦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河流,全长360多公里,两岸高崖耸立,温泉众多;流经海
4、拔-213米的淡水湖——加利利海,注入海拔-400多米、平均盐度是海水8.6倍的内陆盐湖——死海。下图为巴勒斯坦地区地形图和死海遥感图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4.关于图示区域降水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多北少 B.夏雨为主 C.沿海平原多雨 D.约旦河谷少雨5.关于约旦河流域地理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沿河峡谷众多——流水侵蚀 B.南北淡咸两湖——气温差异C.成为纷争之河——多国水荒 D.死海南北分裂——围湖造田6.有关国家已经签订协议,拟共同建设从红海北端到死海的调
5、水工程,其主要目的是A.提供灌溉水源 B.发展内河航运 C.利用落差发电 D.修复死海生态【答案】4.D5.C6.D【解析】试题分析:4.图示区域位于地中海东岸,西部沿海平原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由于约旦河西部地势较高,盛行西风受山脉阻挡无法进入,故约旦河谷少雨。5.约旦河地区降水少,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故流水作用弱;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只有河流的注入,没有河流流出,故约旦河南北形成淡咸两湖,是由北高南低的地势差异造成的;因为该区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故约旦河成为多国纷争之河;由于气候干旱,蒸
6、发量大,使死海南片成为盐滩,南北分裂。6.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是死海面积减小,建设调水工程,可以修复死海的生态;红海和死海中的水盐度均较高,不宜用作灌溉用水;该区河流水量小,不适宜发展内河航运和发电。考点:气候成因及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调水工程的意义下图为xx年春运期间人口省际流动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据图判断()A.京沪铁路春运压力最大 B.劳务输出省份集中在华北地区C.上海回流的多为长途旅客 D.广东是制造业最为集中的省区8.缓解春运难的根本措施是()①加快交通建设,提高运力
7、 ②推动民工“市民化”的进程③促进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④延长春节假期,错时放假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7.D8.B【解析】试题分析:7.据图可知,春运期间人口主要由东部流向中西部,故我国东西走向的铁路线春运压力最大;劳务输出省份主要集中在华中地区;上海回流的主要为安徽、江苏的打工者,距离较近,故多为短途旅客;广东回流的打工者数量最多,说明广东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应为制造业最为集中的省份。8.春运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人口流动造成的,推动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促
8、进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均可减少人口流动量,从而缓解春运难的问题。考点:读图分析能力;人口流动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我国人均口粮消费量逐年递减,然而xx年我国粮食自给率跌破90%。有学者建议,我国应立足国情,积极发展草地农业。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生产方式土地收获目标环境要求传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