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064515
大小:5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09
《2019-2020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节选)文学的意义与价值要真正得到实现,端赖读者的参与和确认。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经典,并且不是简编本、图说本,少看那种过把瘾就完的注水文学,并不再满足于“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追逐流行在年轻人而言虽可理
2、解,但我不能不说,任何对流行的追逐都是缺乏主见和定力的表现。它的意义在传播中或许会被无限放大,但终将被时间遗忘。这种遗忘,大家一定经历过。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要容易得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困难得多。虽然,现在文学正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活跃的进入并不能说明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已被人充分地认知。有时情况恰恰是这样的,当人们在说文学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这自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关注重心和欣赏趣味的改变有关,但也与创作和阅读双方对文学意义与价值的认知
3、缺乏分不开。我们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这只是就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而言的。如果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这样的定义显然太过单薄,尤其缺少对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把握。而一旦基于这样的系统把握来看文学,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语言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更准确些。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一个以物质来衡量和平准一切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的“道德迷失”,重当下轻未来
4、、跟着感觉走的“存在迷失”,还有目标丧失、深度感缺乏的“形而上迷失”有所抬头。国人眼睁睁地看着欲望在生活中横行,在精神领域奔跑,变得日渐紧张和焦虑,有时又感到空虚、脆弱或浮躁,有着身心不得回旋的疲累与窘迫。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为什么还会对文学感兴趣,会自己掏钱买小说,或试着写小说呢?不正是为了求得这种精神的拯救与摆脱吗?不正是感到在文学中,自己可以释放浪漫,获得心的平静和自由吗?文学既可以表现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一切的复杂世相,并适度地予以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从而让读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实与可信,
5、更重要的是,它还批评它们,让人看到其如何的不合理,从而至少在那个时刻,把自己交给了神圣的真理与正义,进而培植起理想,涵养出道德,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始终是站在生活的反面的,通过批评,它使社会保持了健全的理想,同时也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了自己的价值。必须强调,说文学是生活的反面,不是说文学不能赞美生活,或者无视生活的发展和潮流的变化,而是说它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保持着一份警惕和冷峻,尤其拒绝与世俗同流,更不向愚昧和丑恶低头。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实现文学的意
6、义与价值方面,读者的参与和确认比作者的创作努力更加重要。B.追逐流行虽然不值得肯定,但是它在文学的传播中却意义重大。C.优秀的文学既要适度地顺应生活,又需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与生活保持必要的反差。D.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为了寻求精神的拯救与摆脱,只能寄托于文学。2.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A.文学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恰恰说明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B.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欣赏趣味的改变,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和选择。C.“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依赖于文学并不一味地容忍生活中的伪美与
7、假善,而是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D.作者和读者对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明确的认知,真正有意义的文学方有可能进入到人们的生活。3.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A.文学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B.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实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有其合理的一面,亦有其不合理的一面。C.作家应该是生活的冷峻的观察者和睿智的批评者。D.生活并不总是一个合理的展开过程,有时它还可能催生罪恶。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送徐无党南归
8、序欧阳修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