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第一章绪论

误差理论第一章绪论

ID:44997015

大小:231.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07

误差理论第一章绪论_第1页
误差理论第一章绪论_第2页
误差理论第一章绪论_第3页
误差理论第一章绪论_第4页
误差理论第一章绪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误差理论第一章绪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绪论§1-1研究误差的意义§1-2误差的基本性质§1-3精度§1-4有效数据与数据处理1§1-1研究误差的意义误差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由于实验方法、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使得测量和实验所得的数据和被测量的真值之间,不可避免存在差异。尽管科技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可使误差控制的很小,但终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必然性和普遍性已为大量实践所证明。研究误差的意义:①正确认识误差性质、分析误差产生原因,以消除或减少误差;②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③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2§1-

2、2误差的基本概念一、误差的定义和表示法定义:测得值与被测量真值之差。即:误差=测得值-真值表示法: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1)绝对误差=测得值-真值=测得值-实际值。可能为正、可能为负。实际值——满足规定精确度的,用来代替真值使用的量值。在检定中,常以高一等级精度的标准所得的量值为实际值。修正值——为消除系统误差,用代数法加到测量结果中的值为修正值。因此,将测得值加上修正值后得到近似的真值。即:真值≈测得值+修正值修正值=真值-测得值可见,修正值与误差值的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3解:三角形的三个角度之和恒为180°,即真值为180°。根据定义:常用百分

3、数表示对相同的被测量,绝对误差可以评定其测量精度的高低,但对不同的被测量以及不同的物理量,绝对误差就难以评定其精度的高低,而采用相对误差来评定较为确切。例1:测得某三角形的三个角度之和为180°00′03″,试求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2)相对误差4例2:用两种方法测量L1=50mm,L2=80mm,分别测得50.004mm、80.006mm,试评定两种方法测量精度的高低。可见,尽管第二种方法的绝对误差大,但相对误差却较小,故第二种方法的精度较高。③引用误差:是一种简化和实用方便的仪器仪表示值的相对误差,是以某一刻度点的示值误差为分子,以测量范围上限值

4、或全量程为分母,比值即为引用误差。解:由于被测量不同,用绝对误差难以评定测量精度的高低,须采用相对误差来评定。5例3.满量程为20000N的工作测力计,在标定示值为15000N处的实际作用力为15080.3N,则此测力计在该刻度点的引用误差为:二、误差来源(一)测量装置误差:①标准量具误差(如标准电阻、标准砝码);②仪器误差(如天平、压力表、温度计);③附件误差(如测长仪的标准环规)6(二)环境误差:各种环境因素与规定的标准状态不一致而引起的误差(如温度、湿度、振动等)(三)方法误差:由测量方法不完善而引起的。(如间接测量圆直径)(四)人员误差:由测量人

5、员的习惯或疲劳原因等引起的误差。三、误差分类按误差的特点和性质,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7(一)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误差的绝对值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如常用的杆秤)①按对误差掌握的程度分:已定系统误差(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已确定);未定系统误差(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未能确定,但范围可估计出)。②按对误差出现规律分:不变系统误差(误差绝对值和符号为固定);变化系统误差(误差绝对值和符号是变化的,如线性的系统误差、周期性的系统误差、复杂规律的系统误差等)。8(二)随机误差:在同一测量条件下,

6、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着的误差。(如仪表传动中的间隙和摩擦等)(三)粗大误差:超出在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又称“寄生误差”,此误差值较大,明显歪曲测量结果(如人员因素、有缺陷的仪器等)注:各误差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误差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对某项具体误差,在此条件下为系统误差,在另一条件下为随机误差,反之亦然。(举例)9§1-3精度精度: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程度的量,与误差的大小相对应。误差小则精度高,误差大则精度低。分为:①准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②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③精确

7、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综合的影响程度。一般可用测量的不确定度(或极限误差)来表示。对具体的测量,精密度高的而准确度不一定高,准确度高的而精密度也不一定高,但精确度高,则精密度和准确度都高。10§1-4有效数字与数据运算小数点的位置决定不了精度,它仅与所采用的单位有关(如0.56cm与5.6mm的精度是相同的)。测量结果的精度与所用测量方法及仪器有关,所读取的数据位数其精度不能超过测量所能达到的精度,若低于测量精度也不正确,会导致精度损失。一、有效数据从第一位非零的数据起到最末一位数据止的所有数据,无论是0或非0的数字,都为有效数据。在测量中

8、,最末一位有效数字取到哪一位,是由测量精度来决定的,即最末一位有效数字应与测量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