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20页

《娱乐至死》读后感20页

ID:44972839

大小:93.52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11-06

《娱乐至死》读后感20页_第1页
《娱乐至死》读后感20页_第2页
《娱乐至死》读后感20页_第3页
《娱乐至死》读后感20页_第4页
《娱乐至死》读后感20页_第5页
资源描述:

《《娱乐至死》读后感20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娱乐业时代的反思——读《娱乐至死》有感      久闻这本书的大名,不少文章和评论专栏都引用了这本书的观点,作为其批判当今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的的理论依据。那时就觉得这会是本让人思考、发人深省的书。这学期,终于借着这个机会阅读了这部书和相关资料。它的确是一本值得读的书,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在此,我想从以下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认识和思考。   娱乐业时代的到来1、作者观点:电视把一切都变成了娱乐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文版的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画中一家四口,父母和两个孩子围坐在电视机前,本该是一个愉悦温馨的画面,但画中的

2、四个人都没有头颅,只看得到躯干。这略带诡异的画面,配合着“娱乐至死”的标题,似乎已经体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电视将人们变成了一个空壳,没有了思想,丧失了判断,麻木不仁,任人摆布。为阐明这一观点,作者在书中用了四章的篇幅,分别对新闻、宗教、政治、教育四大电视内容进行了分析。   电视新闻本该是严肃的,然而在这类关于“真实”的美丽帷幕背后,却浮现着娱乐粗俗而狰狞的面目。我们从电视新闻报道的“好……现在”中,只能看到零散杂乱的新闻,再残忍的谋杀、再严重的政治错误、再悲惨的事件,被紧跟在后面的广告瞬间消解了它的重要性,让人感觉这不是

3、真实的事件。电视提供的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隐藏在其中的是以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为特点的反交流理论。   通过电视传播的宗教带有明显的现世主义倾向。以前的宗教都努力通过艺术、音乐、神像和令人敬畏的仪式来吸引人们,通过赋予事物魔力来让我们获得神性。但电视里的宗教节目通过舞台的搭建、名人的捧场、市场的推广来吸引观众,获得商业利益。扎根其中的娱乐性实际上让我们离神越来越远。   电视广告是现代政治观点表达的重要工具,它已成为政治话语最本质的象征。在政治竞选中,政治家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作为娱乐素材推出,塑造一个观

4、众期待的政治形象似乎比他想要表达的政治内容更为重要。   建立在快速变化的电子图像上的教育似乎变得轻松而愉快。观看教育节目不需要具备其他知识、不需要有记忆,学习和运用的东西不需要阐释,任何信息、故事、观点都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现。对电视来说,教育节目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   作者援引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向我们证实:人类已从印刷业时代步入到娱乐业时代,电视具有娱乐性无可厚非,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2、写作背景:1980后的美国社会转型   作者提出

5、的观点与当时社会文化的整体娱乐化趋势密切相关。   从社会思潮来看,传统的价值理念遭到了巨大的颠覆。以“节俭”、“勤奋”、“稳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规范逐渐被以享受和身体感官的满足为核心的享乐文化所取代。整个社会开始注重自我个性发展、“感性解放”,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娱乐精神,西方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从文化背景上来看,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受到愈来愈多人的欢迎,追随商品交换法则的文化工业,让受众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情趣之中。   从传媒体制来看,美国主流传播媒体的运作方式都

6、是商业化的,营运的根本目的是赚取利润。而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认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因此,为获得收视率,赢得广告客户的青睐,媒体在内容选择、内容形态上有很明显的媚俗取宠倾向。   总的来说,1980年代后美国社会开始转型,美国民众变得更加现实,更加浮躁,比起印刷机统治下提供的深奥信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电视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味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作《娱乐至死》来批评电视媒介对于人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总体存在方式的负面影响。3、电视“泛娱乐化”成

7、因:媒介即隐喻   作者认为,电视与娱乐有着天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由电视媒介自身特性所决定的。   在接受和继承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对其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媒介即隐喻”这一观点。作者在书中写到:“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在他看来,技术和人的关系绝不是机械意义上的工具和使用者的关系那么简单,“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媒介能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

8、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加工现实世界,对我们的文化产生无形的、有效的影响,最终变成整个社会文化精神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每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规范并控制了传播内容的形式,而不同的传播形式又会规范乃至决定话语的内容。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知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