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二则【1-2】[名师]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二则【1-2】[名师]

ID:44951619

大小:17.9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05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二则【1-2】[名师]_第1页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二则【1-2】[名师]_第2页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二则【1-2】[名师]_第3页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二则【1-2】[名师]_第4页
资源描述: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二则【1-2】[名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穷人》教学反思二则【1-2】教学反思之一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主要讲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两个孩子的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用使人感动。但文章篇幅较长,在表达上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来刻画人物的美好心灵的,这对学生独立理解课文,深层解读文本有一定的难度。针对教材特点,我采用特级教师靳家彦的“小学语文‘导读’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回顾本堂课,窃以为还是有些可取之处:  一、教学模式

2、设计合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因《穷人》篇幅太长,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有可能处于一种没有明确目标的放任自流状态,那样将使课堂费时而低效,于是万利用“导读”阅读教学模式两大主要特点是:1、教师的“导”,明确学习方向;2、教师的“导”,调动学生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靳老师的“导读法”教学模式,与我县前几年的“小学语文‘导与学’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本人操作起来应是得心应手。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看,我几次的“导”还是达到预设效果。  二、努力营造

3、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关注生命,激活课堂,以生为本,促进发展,已成为课改以来老师们的共识。本节课我努力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整堂课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关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多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通过适时、适度的激励性评价调节课堂,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语文。  “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我这节课存在的最大不足是很容易让人觉得二课时的内容一课时就上完,那就存在太多缺憾:如朗读训练时间不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还不够真切、准确;对人物内心情感体验有所欠缺,特别是对桑娜善良本质的感悟不够;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句的理解也许还有困

4、惑,这些我想在第二课时的朗读训练和学生质疑问难中可以得到完善。教学反思之二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

5、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教过这课后,产生以下想法:  一,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体会人物的内心。  作者在描写桑娜时,采

6、用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描写:让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或者从旁边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她的心跳得很历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外还用了幻觉描写“仿佛有人进来,桑娜一惊!”景物衬托“古老的钟嘶哑地敲……”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从文中找出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桑娜的美好品质对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出这样写作的妙处。我以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应该是可行的。  如在学习第九自然段时,“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

7、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整个一段都是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同时用了五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仔细体味的空白。这时候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这些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空白的蕴含,发掘出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同时也理解了这几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比较自己

8、的补白和原文的留空后,就能很快发现作者描写这些心理活动时的精妙之处。  二,给课文“松绑”,在教学中学会“删繁就简”。    很多认真的教师,出于一片好心,将课本、教参中提到的观点和自已的阅读所得全变成课堂提问,上课时生怕遗漏了哪个“问题”,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这些“问题”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课堂充斥着没有用处的一问一答,学生根本没有活动的时空。  教学《穷人》这一课,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们是穷人?他们真的是穷人吗?作者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等等,然后就自己受感动的地方谈体会,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

9、文,揣摩桑娜的内心活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怎么不畅所欲言?老师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学生就“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