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951250
大小:18.1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05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名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第六单元的《古诗二首》围绕“水”的主题,选编了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对这两首古诗我们班的孩子已经非常熟悉了,大多数孩子已经能背诵了。那么,对这种孩子已经非常熟悉的古诗该如何教学呢?这个《古诗二首》与第一单元的《古诗二首》在教学的侧重点上应该有什么区别呢?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想既然孩子对诗非常熟悉,就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去教了,我想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诗歌的赏析上来。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齐背了一遍两首古诗,然后又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全班学生每人背诵一句,接着又让几个孩子说了一下诗的大意。孩子们也基本说出来了。此时我稍作了一下点
2、拨:“有的同学觉得说诗句的意思比较难,其实并不难。在一句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往往是那几个字,把这几个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就比较准确了。”于是,我重点强调了以下几个字的意思:《浪淘沙》中的“平沙、淘、遂令”;《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潋滟、空濛、西子”。这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就比较准确了,然后我又让两名同学连贯地说了一下诗意。上面的环节进行的非常顺畅,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于是我便切入了这节课的重点。我问学生:这两首诗都和什么有关?(水)两首写“水”的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不知道是因为问题太大,还是什么原因,学生竟然显得有些木然。于是我说那我们就先来好好地读一读这两首首诗吧。学生自由读完后,我又
3、让男生齐读了《浪淘沙》,让女生齐读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时学生似乎有些感受了:有的同学说喜欢《浪淘沙》,因为这首诗写得特别有气势;有的同学说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因为这首诗写得特别美,让我们觉得西湖美得谁也比不上;有的说喜欢《浪淘沙》,因为这首诗对仗很工整;这时有人反驳,《饮湖上初晴后雨》对仗也很工整……没想到,本来我是让孩子们自由谈的,结果却成了男、女生之间的PK。这时一个男生实在找不出《浪淘沙》的优点了,干脆说,我喜欢《浪淘沙》,因为他写的的很简单,让我们一读就懂。我接过这个学生的话:“白居易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但却并不简单,你真的读懂这首诗了吗?”“懂了。”“你觉得这首诗是
4、写什么的?”“写景呀!”“如果仅仅是写景,这首诗也就不会成为千古名篇!大家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他还在写什么?”学生一下子来了劲,再次认真地读起诗来。过了一会,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了(是个女生),她说:“这首诗是不是在写大自然的力量很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最后一句‘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大自然的力量怎么个大法?”“它都能让东海变成田地,就说明力量很大。”“可是东海真的就变成田地了吗?你看到了吗?”“没有。”“大家看到了吗?”“没有!”学生齐答。“老师也没有!只是在神话中仙人麻姑说她自己三次看到了东海变成桑田。不过,虽然没有人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但大浪日复一日的冲刷着沙滩,
5、却让我们相信沧海变桑田是有可能的。”“这句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变化无常的。”这时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了一句。当然,我不会相信他真的理解了,应该是看了参考书的解释。于是我反问道:“既然没有人看到沧海变成桑田,怎么能说这句话是在说世间万事万物变化的快呢?”学生一时语塞,本来是男女生之间的PK,变成了我和学生之间的PK。他们联合起来向我开炮了:“虽然没有人看到沧海变成桑田,但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呀!”“虽然有可能,但也是很不容易的,应该是说明变化的慢吧!?”“我们说的是世间的万事万物,是其他事,而不是沧海变桑田这件事了。”“那其他的事情和沧海变桑田有什么关系啊?”学生又哑火了。我知道不能再争论下去了,如果再
6、争论下去就成了钻牛角尖了,该收场了。我说:“同学们,其实你们说的很对,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世间的事情变化很快,但诗人说的非常含蓄,他说,就连浩瀚的东海都有可能变成桑田,又何况其它的万事万物呢?”这时我举了我们班一个学生的例子,我说:“因为对自己的要求有些松懈,就连闫明瑞(我们班一个本身学习非常优秀的孩子,本次期中考试却退步到了20多名)的学习都退步了,何况其它人呢!”学生听了会心一笑。我又补充了一句,这首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一切皆有可能!”学生哄堂大笑,且鼓起掌来。“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作,就在于它表面看通篇都在写景,其实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景抒情
7、’。”这时我又问:“现在你们觉得那首诗写得好?”大部分同学都说是《浪淘沙》了。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特别是女生,依然认为《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好。我就追问道:“谁能说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哪一点最妙?”“我觉得诗中的比喻句写得很好。”一个学生怯怯的说。“哪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刚才回答的学生站起来说。“这个比喻的确非常好,可是好在哪里呢?”“它把西湖比作了西子。”“诗人为什么要这么比喻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