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944392
大小:108.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05
《中国行为法学会张之楠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政治文化意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实用价值高。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政治文化意义(张之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一 被诛十族明初有一个震惊当时及其令后来震惊的历史事件,即明成祖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之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之十八记此事之本末云:文皇发北平,僧道衍送之郊,跪而密启曰:“臣有所托。”上曰:“何为?”衍曰:“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文皇首肯之。及师次金川门,大内火,建文帝逊去,即召用孝孺,不肯屈,逼之,孝孺衰绖号恸阙下,为镇抚伍云等执以献。成祖待以不死,不屈,系之狱,使其徒廖镛
2、、廖铭说之。叱曰:“小子从予几年所矣,犹不知义之是非!”成祖欲草即位诏,皆举孝孺,乃召出狱,斩衰入见,悲恸彻殿陛。文皇谕曰:“我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文皇曰:“伊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文皇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文皇降榻劳曰:“此朕家事耳!先生毋过劳苦。”左右援笔札,又曰:“诏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孺大批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文皇大声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声愈厉。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
3、收其朋友门生。每收一人,辄示孝孺,孝孺不一顾,乃尽杀之,然后出孝孺,磔之聚宝门外。孝孺慷慨就戮,为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时年四十六。复诏收其妻郑氏,妻与诸子皆先经死。悉燔削方氏墓。初,籍十族,每逮至,辄以示孝孺,孝孺执不从,乃及母族林彦清等、妻族郑原吉等。九族既戮,亦皆不从,乃及朋友门生廖镛、林嘉猷等为一族,并坐,然后诏磔于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绝徼死者不可胜计。孝孺季弟方孝友就戮时,孝孺目之,泪下。孝友口占一诗曰:“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
4、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士论壮之,以为不愧孝孺之弟。孝孺又有二女,年俱未笄,被逮过淮,相与连袂投桥水死。僧道衍即姚广孝,十四岁出家为僧,却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以“知天道”为名,在建文帝削诸王之权时,力劝燕王朱棣起兵。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献计献策,为最终取得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道衍好学工诗,与当时的文人交往密切,宋濂、苏伯衡等文人皆推奖之,故其知方孝孺之名、之学与个性,因此在朱棣入南京时,密托朱棣勿杀方孝孺。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留下了血腥杀戮之名,但在即位之初,似乎并无杀戮之意。余继登《典故纪闻》录成祖事迹,
5、其中有关于用人的文献,兹录三条,其一云:成祖既即位,谕群臣曰:“凡人才识不同,长于此或短于彼,苟事有所误,即明言之,予不汝责。若隐而不言,日久觉露,情同欺罔,法则难容矣。”其二云:成祖既封功臣,因谕群臣曰:“君臣不能保全者,常始于不相信,苟不相信,即父子将为秦越,况君臣乎!吾于诸功臣,报之厚而待之诚,常见其善,不见其不善,惟其才而任之,保功用人,可以两得。”其三云:成祖初即位,义乌县教谕高泽言:“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如有需要,可查看作者文库其他文档。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实用价值高。自古帝王必虚心纳言,今臣民有所论奏,愿假以辞
6、色,使得各尽其情,善者采之,不善者置之,则贵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忠言日闻,天下之事无雍滞矣。”成祖嘉纳之,以示六部臣曰:“疏远之臣,犹能心存国事,在朕左右受腹心之托者,当思正直自奋,用副委任。”《典故纪闻》卷六,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1、102这些材料说明明成祖还能够正确看待臣属,能够用人之所长、信任臣僚和虚心纳言。尽管可以说这些材料是成祖为自己或史臣对成祖的文饰,或是虚意的表面文章,但事实上成祖即位后并没有如朱元璋那样大肆杀戮功臣。对于道衍所托勿杀方孝孺,朱棣“首肯之”,说明他答应了道衍的密托,开始并没有要杀方孝孺之意。朱
7、棣希望方孝孺能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则坚持正统的皇位传继之制,斥朱棣不应自己做皇帝,激怒了朱棣。细观谷应泰《壬午殉难》中所载朱棣诛杀之臣,皆为忠心建文而不为其所用之人,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何其多,又何止朱棣一人!不管怎么说,朱棣对建文旧臣的屠戮,使他留下了血腥屠杀之名,也正如谷应泰所评述的那样,朱棣不能如“川泽”之“纳污”而失“王者之大度”。黄宗羲对此亦持同样的看法。有人说方孝孺性格“激烈过甚”,从而“致十族之酷”,黄宗羲却将责任归之于朱棣的“天性刻薄”:“夫成祖天天性刻薄,先生为天下属望,不得其草,则怨毒倒行,无(按:一本作何)所不
8、至,不关先生之甚不甚也。不观先生而外,其受祸如先生者,宁皆已甚之所至乎?此但可委之无妄之运数耳。”《明儒学案》卷四十三《诸儒学案》上。这样悲惨的结局,责任主要在明成祖,而非在方孝孺。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共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