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

ID:44932521

大小:8.28 MB

页数:119页

时间:2019-11-05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_第1页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_第2页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_第3页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_第4页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三章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辛亥”,按中国传统的用干支纪年的方法,是指武昌首义发生的1911年,外文把“辛亥革命”译为“1911年的革命”。对辛亥革命而言,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是指1911年的武昌首义和各省响应。广义的可以包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3年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那19年间的革命。人们比较多使用的是后一种说法。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从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历史,这段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到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二阶段: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孙中山正式

2、辞去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发动、胜利、失败)第三阶段:从1912年孙中山正式辞去大总统职务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受挫)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区别,正确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进步性和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和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局限性。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在中国的争夺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漫画

3、:民不聊生从1902~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包括抗捐、抗税、抗租、罢工、反洋教、拒俄、拒法、抵制美国货以及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等各个阶级阶层广泛参与的反抗运动。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让清朝政府继续存在下去,稳步地、有秩序地进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将会来得更快些,受到的损害也会更小些;革命只会对社会造成破坏,辛亥革命不仅不必要,而且带来军阀割据下的动荡和混乱,把事情搞糟了。这种看法最初来自海外,后来国内也有回响,不少人以为这很有些新意。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清末“新政”是由一批曾经仇视改革,或者是与改革为敌的人物推动的带有革命内

4、容的改革。与当年维新变法的主张在某些方面或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在性质上并不相同。维新变法不仅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且要求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反映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愿望和要求。而清政府“新政”的目的并不是将中国改造成一个君主立宪或者民主共和制的国家,而是稳定王朝统治、维护专制政体。改革目标与以知识分子、地方绅士为代表的立宪派的愿望背道而驰。1906年,出洋考察各国宪政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说,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正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

5、,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这一点,连在华外国人也觉察到了。1911年5月,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信中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我看在

6、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现在公开鼓吹革命并获得普遍的同情。”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骨干力量 的形成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知识分子群体中的相当部分人成为旧制度的反对者。尤其是赴日留学的学生,他们接触了西方的宪政思想,对民族危机认识深刻而倾向革命,希望诉诸武力来推翻清政府。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放弃了改良思想。1894年,孙中山在

7、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指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变君主政体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以上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章炳麟(1869~1936)2、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⑴宣传工作: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