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蹙”补证(原稿)

“款蹙”补证(原稿)

ID:44912337

大小:126.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04

“款蹙”补证(原稿)_第1页
“款蹙”补证(原稿)_第2页
“款蹙”补证(原稿)_第3页
“款蹙”补证(原稿)_第4页
“款蹙”补证(原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款蹙”补证(原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款蹙”补证呼叙利(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款蹙湘裙”之“蹙”字所记录的为“蹴”词,而非其本来所记录的“蹙”词,“蹙”词与“蹴”词只是古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却毫无关涉。古代文献中有关“蹙”字的用例,首先要辨别清楚其到底记录“蹙”词还是借用来记录“蹴”词,然后再根据相应词的义项来释义。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词而非字,字的借用并不会导致借字所记词的义项与其本来所记词的义项发生任何关系。湘裙的摆动、移动、扭动、晃动、飘动等是由行为主体实施“蹴”的动作而引起的客观现象,但这些摆动、移动、扭动、晃动、飘动等均非“蹴”的引申义。“蹴”是典型的

2、动作动词,是行为主体通过足部以及与此相连的下肢等部位来实施的动作。关键词:通假字;本字;借字;字;词;蹙;蹴;蹙湘裙中图分类号:H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与通假字相关的问题“款蹙湘裙”之“款蹙”到底为何义?方一新先生、孙尊章先生大作《关于“蹙”“款蹙”及其他》(《语文研究》2014年第2期,以下简称“方、孙文”)概述为五说,再加上方、孙文之说,目前大致有六说。方、孙文肯定了鄙说“说‘蹙’为‘蹴’之借用”“极是”,同时又认为“用‘下肢踏动、踢动、拖动湘裙’来解释‘(款)蹙湘裙’”“则不无可商”,进而提出“‘款蹙’意指‘舒缓(缓缓)移动”的观点。两

3、位先生特别是方一新先生能在百忙之中青眼下盼、斧正拙文,笔者受宠若惊,同时借此良机,斗胆向两位先生及前辈时贤请教,以释心中之惑。对“款蹙湘裙”之“款”义,似已无争议,以下着重讨论“款蹙湘裙”之“蹙”。要搞清楚“蹙湘裙”之“蹙”到底为何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通假字。初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通假现象。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两个字形体

4、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4]546-547这个定义从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两个层面,非常清楚地阐释了本字和借字的关系、字和词的关系。笔者依据“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原理,以“蹙”“蹴”为例,谈谈对通假字的粗浅认识。依据符号学原理,词只有两个要素,能指和所指,能指是形式,即词的音;所指是内容,即词的义。如下图一、图二、图三:(图一)(图二)(图三)词是听觉符号,“蹙词”只有“蹙音”和“蹙义”两个要素;同样,“蹴词”也只有“蹴音”和“蹴义”两个要素。·5·依据符号学原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亦只有两个要素,能

5、指和所指,能指即字形,所指即词。如下图四、图五、图六:(图四)(图五)(图六)文字是视觉符号,“蹙字”只有“蹙形”和“蹙词”两个要素;同样,“蹴字”亦只有“蹴形”和“蹴词”两个要素。传统语言学认为文字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实质上“字音”是该字所记录的词的音,“字义”是该字所记录的词的义。“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其实就是用甲字来记录本该用乙字记录的那个乙词。如下图七、图八:(图七)(图八)所谓“蹙”是“蹴”的借字,实质上只是借用了“蹙字”的“蹙形”,来记录“蹴词”。对于“蹴词”,本来是用“蹴字”来记录的,这个“蹴字”就是“蹴词”的本字,这个借用

6、的“蹙字”就是“蹴词”的借字。本字与借字都是针对“蹴词”而言的。为什么在文字层面“蹴词”能够借用“蹙字”来记录?因为“蹴音”与“蹙音”古代相同或相近,即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所讲的“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那么“蹴义”与“蹙义”有什么关系?两者毫无关系,风马牛不相及,即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所讲的“意义不同”。记录“蹴词”的“蹙字”(如图八)与记录“蹙词”的“蹙字”(如图五),仅仅能指即字形相同,但实质上却是两个不同的字,属于“同形异字”,因为其所指即内容分别为“蹴词”和“蹙词”。这个记录“蹴词”的“蹙字”反而与本来就是记录“蹴词”的“蹴字”(如图六)

7、实质上却相同,属于“异形同字”,因为二者的所指即内容都是“蹴词”,只是二者的能指即字形不同而已。另外,如果借字与本字古音有细微差异即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所讲的“相近”,那么借字必须读本字的音,即借字所记词的音。康、吴文“附注”:“古代蹙通蹴,均有踏行义。”[3]189方、孙文:“‘蹙’与‘蹴’自古相通,均有‘踩、踏’义。”[1]15方、孙文:“呼文已经看出‘蹙’‘蹴’相通,都有‘踏’的意思。”[1]17拙文《“款蹙”商诂》实际上是这样表述的:“其实,‘蹋、蹋行’为‘蹴’之义,‘迫、聚集、收缩、收拢’等为‘蹙’之义,二者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对立还是很清楚的,表

8、示‘蹋’义以及与‘蹋’相关的引申义的‘蹙’均为‘蹴’的借字。”[2]89换言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