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92643
大小:1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01
《2015-2016年苏教版《史记》选读《项羽本纪》 学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5-2016学年苏教版《史记》选读《项羽本纪》学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期山东为三处 B.地方千里C.吾知公长者D.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惮:敬畏B.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纵:即使C.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为:替、给D.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卒:同“猝”,仓促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B.项王自度不得脱C.赤
2、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D.乃持项王头视鲁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A.两个“乃”相同,两个“虽”也相同B.两上“乃”相同,两个“虽”不同C.两个“乃”不同,两个“虽”相同D.两个“乃”不同,两个“虽”也不同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B.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C.项王则夜起,饮帐中D.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
3、,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釡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4、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流逝B.与秦军遇遇:相遇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D.诸侯皆属焉属:归属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乃”相同,两个“以”不相同。B.两个“乃”不相同,两个“以”相同C.
5、两个“乃”相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乃”不相同,两个“以”不相同。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巨鹿之战是决定楚汉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使项羽一生的功业发展到顶峰。作者从侧面描述战争的过程,却极具气势。B.文中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C.《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D.慷慨悲歌的项羽和叱咤
6、风云的项羽,在司马迁笔下相反相成,相互辉映,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使得英雄的形象更加丰盈。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何楚人之多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季布者,楚人也。为
7、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
8、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