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92629
大小:12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01
《2015-2016年苏教版《史记》选读《屈原列传》3课时 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5-2016学年苏教版《史记》选读《屈原列传》3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和通假字;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品味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文中作用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读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研读1—3段,梳理文言字词句,理清该部分的行文思路。一、导入:由
2、《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 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沉 2、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 黜——迁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 沉
3、 身后影响 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 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三、结合课前预习,梳理文章,解决文言字词句。(一)研习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封号得氏的。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明于治乱偏义复合词,偏在“治”以(之)出号令省略句(二)研习第二段:(1)文言字词句: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屈平属草稿未定连缀,引申为写
4、作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更改屈平不与同意平伐其功自夸、夸耀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认为(2)行文思路:这两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正直的品格,因谗见流放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三)研习第三段:(1)文言字词句: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判断力谗谄之蔽明也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小人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方正之人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人穷则反本处境困窘,走投无路通“返”故劳苦倦极疲困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治乱之条贯条理靡不毕见通“现”,表现,表达
5、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举类迩而见义远事物近通“现”,表现,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泥浆蝉蜕于浊秽名作状,像蝉脱壳那样形作名,黑暗社会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同“涅”,名作动,染黑污浊(2)行文思路: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是主旨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最终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
6、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三部分所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四部分所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最终自沉汩罗江。四、研读课文,思考:1、第一自然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 为什么“甚任之”?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
7、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3第三自然段(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分析: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容、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风格、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8、,举类迩而见义远。五、小结。六、布置作业:1、预习4—10节,尝试翻译。2、背诵第三段。3、完成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和通假字;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品味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