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与国家粮食安全

论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与国家粮食安全

ID:44872109

大小:19.1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01

论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与国家粮食安全_第1页
论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与国家粮食安全_第2页
论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与国家粮食安全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与国家粮食安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与国家粮食安全陈慧欢国家粮食安全就是确保本国境内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买得到买得起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粮食,粮食安全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当前,世界粮价居高不下,各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本国粮食安全及粮食进出口问题。而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政府管理保护监管措施的不到位致使我国耕地面积逐年下降,正逼近18亿亩的粮食安全红线[1]。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总人口数为13.39亿[2]。人口基数庞大及其持续增长与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的矛盾使得我国粮食安全正受到威胁,正是居于此种现实的需要,玉米-大豆套作种植

2、的模式得以发生和发展。玉米-大豆套作是在玉米与大豆田间生态位差异较大的基础上,通过采取适宜的栽培措施,合理充分利用耕地及田间光照等生态资源,使得玉米和大豆能够在套作共生期和谐共生,最终玉米与大豆均达到一定高产水平的种植模式。在人均耕地资源匮乏的我国,能充分利用耕地、提高复种指数的玉米-大豆套作模式无疑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重要保障。为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保持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定粮食法已经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2012年2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粮食法(征求意见稿)》。而在粮食法的征求意见稿中特别指出了粮食安全的范围包括谷物(

3、水稻、小麦和玉米等)和豆类等[3]。可以看出,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和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人口的增长带来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耕地面积又逐年下降,为保障粮食安全,只有通过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粮食产量和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据国务院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和国土资源部《常用土地统计数据册》的数据统计,我国在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年来耕地复种指数显著增加[4]。增加耕地的复种指数是改善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的有效的必要手段,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能在很小幅度降低甚至不降低玉米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利用大豆与玉米在田间光照等生态位上的差异,充分利用利用有限的耕地,使得耕地的复种指数大幅提

4、高。氮肥的施用对玉米产量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而在玉米-大豆套作复种体系中,能够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大豆可有效的缓解和调节土壤中氮素营养下降。如此在保证玉米产量水平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氮肥的施用,对降低农业成本与保护生产环境都有积极的作用。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在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的同时,无疑也会大幅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与大豆套作种植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负面影响,但大豆在利用共生时期所形成的粮食产量远远高于玉米产量的损失。此外,如能合理配置田间玉米与大豆,施以适宜的栽培措施,就能够使得玉米与大豆都能维持一定高水平的产量。豆类作物是人类所需植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粮食安

5、全的重要部分。而我国大豆产业效益偏低,几乎靠进口并有进一步的“美洲化”趋势的局面已经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影响,如果中断国内大豆供应,跨国粮商就会完全控制我国的大豆进口,对我国的粮食流通安全更是形成威胁[5-7]。通过套复种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必须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大力发展大豆产业。虽然在我国作为重要粮食作物的大豆的生产与消费呈现出超过70%的庞大的进口的不利局面,而在西南地区等形成的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我国的大豆生产与消费局面中有着积极作用,且套作大豆在西北以及湘、鄂西部等地区也有极好发展前景[8-9],整个南方地区的大豆间套作生产形势亦有极大的改善[10-11]。在国家粮食安全

6、的新形势下,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已经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必要手段,此外,通过玉米套作种植也是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一些重大成果,生产实践的推广上也有重大突破,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尤其是在南方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参考文献[1]綦海萌.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初探[J].国土资源,2011,03:56~57.[2]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粮食法(征求意见稿).2012.[4]汪涌,王滨,马

7、仓,等.基于耕地面积订正的中国复种指数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2):46~52.[5]盖钧镒.中国大豆产业、科技、种业和转基因育种的思考(Ⅰ)[J].大豆科技,2011,03:1~2.[6]盖钧镒.中国大豆产业、科技、种业和转基因育种的思考(Ⅱ)[J].大豆科技,2011,04:1~4.[7]吴志华,徐艳丹,胡非凡.跨国粮商冲击下的粮食流通安全问题探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