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7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8 《孟子》两章【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
2、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生字难词.(1)字音米粟(sù) 亲戚畔(pàn)之 域(yù)民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城: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寡助之至 之:动词,到.至:极点.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坚利:坚固锋利.米粟
3、:指粮食.多:充足.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2)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3)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教师
4、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交流点拨】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翻译重点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交流点拨】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交流点拨】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5、、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交流点拨】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步骤三 理清思路 把握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交流点拨】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
6、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课文论证方式如下: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总结:得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步骤四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交流点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2、为了引证自己
7、的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交流点拨】例一: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3、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交流点拨】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但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
8、是怎样行“仁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